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北美鹿兔异常增生,原是百年乳头瘤病毒作祟?

   时间:2025-08-22 14:03:3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北美地区一系列奇特的野生动物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从东海岸的纽约州到中西部的威斯康星州,多地报告了白尾鹿体表异常增生的病例,而科罗拉多州则出现了棉尾兔头部长出奇异角状物的现象。社交媒体上,“变异生物侵袭北美”的消息迅速传播,引发了公众的恐慌情绪。

据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健康中心调查,这些异常体征实则是由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对于鹿类,这是一种皮肤纤维瘤,早在1950年代便有科学文献记载。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感染率与季节性昆虫活跃度密切相关。数据显示,虽然白尾鹿群体中病毒携带率高达12%-15%,但仅有1.3%的个体会表现出明显的病变。而对于兔类,涉及的肖普乳头瘤病毒研究历史更为悠久,可追溯到1933年。研究指出,该病毒具有宿主特异性,其基因组与人类HPV病毒差异显著。

公共卫生专家指出,当前的社会恐慌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媒体的误导性传播加剧了生物体征异常的恐慌效应。据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舆情监测显示,TikTok平台上关于“僵尸鹿”的话题单日传播量超过2200万次,其中大量视频聚焦于病变的特写镜头。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强调,尽管这些病毒在鹿和兔之间未发现跨物种传播能力,但错误接触患病野生动物仍可能导致细菌感染。今年夏季,威斯康星州立动物医院已接诊了7起因触摸病鹿而引发皮肤感染的病例,其中5例为葡萄球菌继发感染。

生物安全领域的专家则认为,这一系列事件其实是既有动物疾病的周期性显现。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对过去25年的野生动物病症数据库进行了分析,发现鹿皮肤纤维瘤的显性病症报告呈现3-5年的周期性波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预测模型显示,到2030年,北半球鹿类乳头瘤病毒的显性感染区域可能会扩大18%。然而,美国农业部野生动物服务局的历史记录显示,过去70年间,该病毒尚未导致任何死亡案例,89.4%的病例能在11个月内自愈。

专家们强调,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公众科普和生态监测上,而非过度防控。通过提高公众对病毒传播机制和疾病自然史的认识,可以有效缓解社会恐慌,同时,持续的生态监测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生态问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