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证监会披露的行政许可动态揭示了证券基金托管领域的一次显著变动:目前仅有三家机构仍在排队申请该资格,其中东吴证券成为券商中的唯一代表。这一局面源自多家券商的主动撤退,包括西部证券、财信证券、东兴证券、湘财证券、东北证券和渤海证券等六家机构已相继撤回申请。
此次券商的大规模撤退,根源在于监管新规对基金托管业务准入门槛的大幅提升。以往,申请该资格的机构需满足净资产不低于200亿元等条件。然而,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净资产需达到500亿元,证券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则需不低于300亿元。新规还增设了申请机构需具备实质展业能力及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新要求。
新规的实施,无疑对这些券商构成了严峻挑战。在原先排队的七家券商中,有六家的净资产规模未能达到300亿元的新门槛。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仅东吴证券以429亿元的净资产规模满足要求。这些中小券商因净资产规模有限,无法跨越监管新规的高门槛,只能选择撤退。
据了解,这些券商自2018年起便陆续申请基金托管牌照,但进展缓慢,至2024年底仍处于材料补正阶段。随着新规的逐步落地,部分券商在收到监管窗口指导后,不得不撤回申请。这一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头部效应,大型券商在基金托管业务中的主导地位愈发明显。
从公募基金托管业务的现状来看,头部券商占据了绝对优势。数据显示,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注:海通证券虽已退市,但此处数据可能基于历史统计)合并托管的公募基金数量与中信证券并列第一,达到232只;广发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分别以177只和170只紧随其后;招商证券、华泰证券、国信证券等其他头部券商的托管基金数量也均超过百只。这一格局凸显了大型券商在基金托管领域的强大实力。
目前,全国共有30家证券公司具备基金托管资格。然而,在这30家机构中,有6家券商(国元证券、长城证券、第一创业证券等)虽然拥有资格,但尚未开展托管业务,托管基金数量为0。这进一步说明了基金托管业务的竞争激烈程度,以及头部券商在该领域的绝对优势。
券商积极发展基金托管业务,不仅因为其能带来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和资金沉淀,更在于它能提升客户黏性,推动与其他业务的协同发展。通过托管业务,券商能够深入了解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策略和操作习惯,为自身的风险控制及业务创新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这一战略价值,使得基金托管业务成为券商竞相布局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