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的波澜壮阔中,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寒武纪”)近日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8月19日,寒武纪的股价在早盘交易中一举突破了千元大关,达到了1001.1元/股的历史新高,使其成为了A股市场中继贵州茅台之后的第二只千元股,市值也随之飙升至超过4000亿元的高位。尽管随后股价有所回落,但自7月10日以来,寒武纪的股价累计涨幅已超过了74%,展现出了强劲的市场表现。
寒武纪的这次股价飙升并非偶然。自2020年7月上市以来,这家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的公司逐渐吸引了众多基金的关注。从最初的谨慎试水,到如今的重仓布局,公募基金对寒武纪的持仓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重仓持有寒武纪的公募基金数量已经达到了397只,涉及79家基金公司,持股总量更是高达6300.38万股,占流通股的15.09%,持股总市值达到了378.97亿元。
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寒武纪近年来在业绩上的持续增长。2025年一季度,寒武纪的营收达到了11.11亿元,逼近了2024年全年11.74亿元的规模,归母净利润为3.55亿元。这样的业绩表现,无疑为基金们的重仓布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从基金持仓的变迁来看,寒武纪上市后的基金持仓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基金们对这家新兴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持谨慎态度,持仓规模相对较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们逐渐认识到了寒武纪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开始稳步增持。到了2023年下半年,基金对寒武纪的热情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持仓规模和基金数量均大幅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也从未停歇。今年6月,公司发布了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和软件平台研发项目的定增公告,旨在为产品的持续迭代奠定基础。虽然定增方案后来有所调整,募集资金总额从不超过49.8亿元调整为不超过39.9亿元,但这并未影响基金们对寒武纪的信心。
然而,尽管寒武纪的市场表现和基金持仓均呈现出积极的态势,但基金经理们对其的看法却存在明显的分歧。一些乐观者坚定看好寒武纪的高成长性和国产替代的宏大叙事,认为其在国产AI芯片领域的竞争力突出,总量和份额双升的逻辑不改。而另一些谨慎者则更担心大幅上涨后的高估值和潜在的风险,对寒武纪的未来持谨慎态度。
长江证券等研究机构指出,随着模型能力的提升和未来应用的繁荣趋势,AI芯片行业的中长期天花板将进一步抬升,市值天花板也随之打开。尽管前期英伟达芯片恢复供应对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制,但随着行业需求的旺盛和寒武纪在国产AI芯片领域的竞争力日益突出,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