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股市迎来了一波显著的上涨行情,各大指数纷纷创下新高。8月18日,上证指数不仅突破了近十年的最高纪录,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也分别达到了两年多以来的新高,而北证50更是创造了历史性的高点。与此同时,A股市场的成交额激增,突破了2.8万亿元大关,总市值也首次迈过了100万亿元的门槛。
回顾今年以来的市场表现,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以及沪深300等重要指数均实现了显著的上涨,涨幅分别达到了11.23%、13.64%、21.69%和7.74%。这一波上涨行情使得A股成为了全球资本市场的焦点,一扫过去数年表现低迷的阴霾,国际投资机构纷纷表示看好,市场普遍预期牛市行情即将到来。
随着股市赚钱效应的显现,从5月开始,市场上出现了散户积极入场、银行存款向股市转移的趋势。据统计,7月上交所的开户数量相比5月增长了26%;同时,M1同比增速从5月的2.3%大幅上升至7月的5.6%,银行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出现了逆转;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了1.4万亿元。
作为此轮行情的坚定多头,某知名宏观研究团队早在2024年9月市场最为悲观的时期,便提出了“信心牛”和“东升西落”的观点,并预测将启动新一轮的大牛市。这一预测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如今看来,该团队再次从宏观层面成功预判了牛市的到来,这与他们2014年提出的“5000点不是梦”的预测相呼应。
那么,此轮牛市的本质和基本逻辑是什么呢?首先,可以排除这是一轮由基本面驱动的周期牛。自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在波动中寻底,谈不上强劲复苏,尤其是5月以来的经济数据甚至出现二次探底的迹象,但A股市场却呈现出加速上涨的态势。7月的经济数据更是显示出加速放缓的趋势,工业生产、投资、基建、房地产销售投资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
同时,尽管存在货币政策宽松、资金沉淀在金融体系内等因素,使得市场呈现出一定的水牛迹象,但水牛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是驱动资金流入股市的风险偏好提升。根据DDM估值模型,一轮牛市的驱动力量主要来自企业盈利、风险偏好和无风险利率。而此轮牛市的驱动力显然并非来自企业盈利,而是来自分母层面的风险偏好提升和无风险利率下降,这两者相互强化,共同推动了牛市的到来。
从市场表现来看,此轮牛市的主要上涨板块集中在高风险偏好领域,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半导体、创新药、军工、新消费等为代表的高风险偏好成长股板块。这些板块和小微盘股成为了此轮牛市的主涨方向和主线索。
此轮牛市的发动源自去年9月24日宏观经济政策的历史性拐点。自2023年疫情放开后,经济并未如预期般出现报复性反弹,而是在2023至2024年间低于预期。同时,宏观政策也未出现显著调整和放松。直到2024年9月24日,宏观政策出现了历史性的放松拐点,包括货币政策持续降息降准、楼市持续放松限购、财政推出10万亿化债计划、加强民营经济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大幅超出了市场预期。这些政策的出台带来了风险偏好的大幅提升和无风险利率的持续下降,从而引爆了此轮牛市。
此轮牛市还得益于中美关税战的缓和、国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突破以及政策层面鼓励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等因素,这些都进一步提升了市场风险偏好。
回顾历史,该宏观研究团队在2024年9月发布的报告中就提出了“信心牛”的观点,认为政策的大幅放松将带来对中国资产和经济前景信心的大幅扭转。他们指出,9月24日是宏观政策的历史性转折点,之后宏观政策将持续处于放松周期之中。
在股市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其战略意义不容忽视。一方面,股市的繁荣发展有利于为新经济和硬科技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为新质生产力和大国重器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股市的上涨也有助于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和带动财富效应,进而促进消费复苏。股市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宏观政策的持续放松和监管的到位。
然而,股市的上涨并非一帆风顺。在牛市过程中,市场会经历调整,进行方向的博弈和筹码的交换。但调整也是对下半场的积淀,调整越充分,资金储备越足,下半场涨幅越大。因此,投资者需要保持理性,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