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零售人才缺口揭秘:胖改专家、即时零售高手与制造型采购成香饽饽

   时间:2025-08-18 23:15:23 来源:新零售财经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中国零售业的浩瀚征途中,每一次行业的脉动都与人与资本的流动息息相关。从昔日大卖场的辉煌盛世,到电商浪潮的汹涌澎湃,再到如今业态的多元化与细分化,资本与商业模式的每一次更迭,都如同无声的风暴,深刻影响着从业者的职业生涯轨迹。

作为深度关注零售行业的媒体,我们亲历了外资卖场从巅峰跌落,又在新零售战场卷土重来的历程;目睹了昔日采购精英、区域管理者的荣耀时刻,也见证了创业者在行业调整期的艰难求生。每一次人事的更迭,都是行业变迁的真实写照。

值此《零售圈》七周年之际,我们广泛采访了多位资深猎头与行业资深人士,试图通过个体的职业变迁,揭示零售业波澜壮阔的发展脉络。一位在零售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透露,201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房地产、IT等高薪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显著增强。相比之下,零售行业因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工作强度大,逐渐被边缘化,人才流失严重。这一趋势在随后的十年间愈发明显,导致当前零售行业的主力军多为2010年前入行的70后,他们普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对行业的创新能力有限。

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多家媒体的报道与行业数据中得到了印证。十年间,中国零售总额实现了从15.7万亿到39.2万亿的飞跃,门店数量激增,但人才供给却远远跟不上行业的扩张速度。以浙江为例,2010年该省店长缺口就达到了5万人,企业不得不降低招聘门槛以应对人才荒。同时,北京、上海等地的本土零售企业中高层流失率接近3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形成了“同行互挖—加速流失”的恶性循环。

面对人才危机,零售行业开始着手本土人才的培养与体系建设。然而,时至今日,行业仍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尤其是具备“胖改”经验、熟悉即时零售以及制造型采购的人才。随着消费者对生鲜经营与差异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具备加工品类改造能力的人才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同时,面对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需求,传统零售企业在即时配送、全渠道运营等方面普遍缺乏经验,急需具备即时零售实战经验的人才来应对挑战。随着零售业从“拿来主义”向深度参与供应链、自主开发商品的转变,具备商品开发能力的“制造型采购”也成为了市场的紧俏人才。

在人才短缺的背景下,营运与采购成为了零售行业最紧缺的资源,尤其是具备实战经验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外资零售巨头如山姆、奥乐齐、开市客等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扩张,直接推动了对一线管理人才如门店店长、区域营运经理等岗位的需求激增。与此同时,众多面临转型压力的地方民营零售企业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拥有成熟连锁体系营运经验的人才。

然而,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在用人逻辑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资企业敢于从星巴克、麦当劳或咨询公司等跨界挖人,看重的是他们的专业沉淀与眼界。相比之下,本土企业则更为保守,更看重候选人的同质化经验,甚至对候选人的过往经历有着明确的要求。这种差异导致了外资企业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本土企业则面临着人才短缺与招聘难度加大的双重挑战。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本土头部企业如盒马开始借鉴外资企业的用人模式,通过提升关键岗位薪资与建立培养体系来吸引年轻人。但整体来看,要弥合人才鸿沟,仍需行业在理念与实践上的持续革新。

在访谈中,资深猎头Amanda还指出了零售行业人才流动的核心矛盾在于候选人心态未能适应市场变化。部分候选人过于自信地将过去平台的成功经历与未来岗位划等号,导致在跳槽时薪资与职位期望过高,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Amanda建议候选人应放下平台光环,理性评估自身价值,善用专业渠道谨慎规划跳槽。

随着数字化与AI技术的快速发展,零售行业是否会受到严重冲击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当前数字化技术主要解决的是渠道扩展问题,而非替代核心业务岗位。真正的AI大模型尚未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且零售行业的本质仍依赖人力经验。因此,Amanda认为AI并不会抢零售行业的“饭碗”,反而要求行业加速吸纳年轻人以解决人才断层与创新力缺失的问题。

对于零售行业的从业者而言,面对行业的快速变化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需要具备实打实的沉淀与不断学习的能力。资深从业者荆焰用“一厘米宽,一公里深”来概括这一要求,即在零售行业不断深耕,扎透底层逻辑,才能构筑不可替代的竞争壁垒。当资本潮汐退去,技术巨浪翻涌时,零售业的竞逐终将回归“人”的本质。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