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啤酒市场上半年业绩呈现分化趋势,燕京啤酒与百威亚太中国市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燕京啤酒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其营收增长了6.37%,归母净利润更是实现了45.45%的大幅增长。而相比之下,百威亚太中国市场则遭遇了收入下滑9.5%、销量降幅达8.2%的困境。
这一业绩反差,无疑是当前啤酒行业激烈竞争格局的缩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啤酒产量为1904.4万千升,同比下降0.3%。尽管整体产量微跌,但行业内部却呈现出“价快升、利大增”的特点。
燕京啤酒等本土品牌的持续增长,与它们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快速转型非现饮渠道密不可分。随着传统即饮场景的持续萎缩,本土啤酒企业纷纷调整渠道战略,通过商超、电商、社区团购等非现饮渠道,实现高端化升级和市场份额的扩张。西南证券指出,珠江啤酒非现饮渠道占比超7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正是其业绩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百威亚太中国市场则因过度依赖夜场、餐饮等即饮渠道,受到社会消费政策调整较大冲击。眺远营销咨询董事长高承远表示,百威在商超、电商等非现饮渠道的网点密度、价盘管控、冷链履约等方面,均输给本土龙头。燕京、珠江等本土品牌的增量主要来自8-12元拉罐和精酿小瓶,在非现饮端放量,抢占了百威的市场份额。
尽管上半年国内啤酒产量略有下降,但二季度啤酒行业整体需求恢复较好。天气因素也对旺季销量产生了积极影响,南方高温天气较多且雨涝少于去年同期,北方入夏较晚但自6月后持续高温。高承远认为,全年啤酒行业产量大概率持平或微降1%以内,关键是吨价提升。高端化、罐化以及非现饮占比提升,将推动全年行业吨价再涨4-5%,龙头企业的利润弹性远高于销量弹性。
啤酒巨头跨界饮料赛道也成为行业新风向。青岛啤酒推出水饮品牌“青啤优活”,并官宣张艺兴为代言人;燕京啤酒则推出倍斯特汽水,构建“啤酒+饮品”双轮驱动格局。这一跨界潮背后,是啤酒行业持续收缩带来的转型推力。通过激活存量设备、渠道等资源,既能创造增量市场,又能满足消费者健康化、利口化、场景化的需求。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啤酒市场竞争白热化,增长空间受限,跨界饮料可拓展业务边界,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分散经营风险。除了跨界饮料,威士忌、无醇啤酒、下沉市场精酿等也能为啤酒市场提供新的增量。未来,啤酒行业将继续在高端化内卷、渠道下沉和跨界协同等方面展开竞争,国产龙头需在高端体验与供应链效率间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