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百果园高价水果引热议,企业与消费者:谁在教育谁,市场说了算

   时间:2025-08-10 21:18:12 来源:新京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关于百果园水果价格上涨的网友热议不断,有消费者调侃称“月薪2万也吃不起”。这一话题在8月9日晚达到高潮,#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迅速登顶热搜。

事情的起因是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的一段视频回应。在视频中,余惠勇表示:“商业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另一种则是教育消费者成熟。百果园一直走在教育消费者成熟的道路上,我们不会盲目迎合消费者。”此言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事实上,“教育消费者”在商业领域并非贬义,它通常指的是通过品牌塑造、品类管理和服务体验等方式,帮助消费者理解产品的品质差异与价值逻辑。例如,高端咖啡品牌和科技品牌常常通过市场教育,让消费者接受其高溢价产品。然而,在具体语境下,如何表达这一理念却至关重要。

余惠勇的言论之所以引发争议,是因为在当前消费者对消费支出高度敏感的背景下,这样的表述很容易被解读为居高临下的说教。公众一旦产生“被教育”的心理不适,就可能转化为对品牌和价格的不信任,从而影响购买决策。尤其是像水果这样的高频日常消费品,价格敏感度远高于奢侈品,消费者在不同渠道间比较价格的行为极为普遍。

在商业竞争中,价格、体验与价值的平衡始终是核心。并非所有零售商都选择利用信息不对称或承担教育消费者的职能,许多零售业态只是通过合理的价格和便利的服务来维持稳定交易。在这些多元的市场结构中,消费者往往通过“用脚投票”来迅速表达不满,转向其他渠道和品牌。

当企业的定价高于消费者心理预期时,必须提供充分的事实和体验来支撑价格,如产地、品质标准、供应链管理、损耗控制和服务差异化等。只有消费者认可这些差异时,溢价才可能具有长期的生命力。同时,市场上的“教育”是双向的,企业试图引导消费者认同其价值主张,而消费者则通过购买行为反向塑造市场格局。

对于零售行业而言,最有效的“教育”不是口头宣告,而是让消费者在购物体验中自然得出“值得”的结论。如果体验与价格脱节,再多的解释也难以改变市场的判断。商业竞争的最终裁判是市场,无论是高端定位还是大众路线,定价与价值的关系都必须在真实交易中得到验证。

因此,倾听消费者反馈、适应市场变化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自然会判断价格是否匹配价值。在这样的双向博弈中,市场最终会筛选出那些既能传递价值、又能赢得顾客并满足需求的品牌。这,才是商业教育的真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