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经济动态备受瞩目,尤其是美国对外关税税率的不确定性显著下降,但其潜在影响预计将在未来逐渐显现。进口密集型商品价格在美国市场已出现超乎季节性预期的上涨,这预示着相关成本压力可能逐步传导至国内需求层面。美联储的降息策略似乎遵循着“先稳后快”的路径,为我国出口环境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然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显著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关税上调与外需放缓对我国出口的冲击。
转向内需市场,房地产领域的表现尤为引人关注。成交量与价格同步放缓的趋势愈发明显,特别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房价已回调至去年9月之前的水平。与此同时,消费补贴政策的实施虽然更加均衡,但补贴额度相比上半年有所缩减。暑期旅游市场同样不容乐观,酒店入住率同比呈现负增长,民航票价更是创下历史同期新低。官方发布的就业感受指数也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反映出就业市场的压力。
在价格领域,“反内卷”政策对大宗商品价格预期的推动作用似乎有所降温,但后续措施及其具体影响仍难以预测。尽管生猪、煤炭、钢铁等行业目前仍处于盈利状态,却因与CPI和PPI的紧密联系而被纳入“反内卷”范畴。在此背景下,价格波动或将呈现出供需双方交替主导的局面。要真正改变价格预期,关键在于提振需求。
政策层面,近年来第三季度作为“经济观察期”的特征愈发显著。尽管今年广义财政支出已提前发力,但后续政策强度或逐渐减弱。票据利率的持续下滑,揭示了内生信贷需求的疲软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底以来,M1增速与实体经济指标出现背离,而与股市的相关性增强,这或许暗示了货币政策工具对资本市场的深远影响。
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一张图表揭示了熟悉的轨迹:
在此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风险提示显得尤为重要。预期的非线性变化意味着经济走势充满不确定性,需要各方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