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疗板块在A股市场再度崭露头角,特别是在8月7日早盘,该板块表现抢眼。其中,规模最大的医疗ETF(代码512170)在开盘初期即上涨超过2%,成交额迅速攀升至4亿元以上。
从具体成分股来看,医疗器械概念股成为领涨先锋,福瑞股份的股价一度接近8%的涨幅,而华大智造和英科医疗的涨幅也均超过了6%。然而,CXO概念股则普遍下跌,药明康德和昭衍新药的跌幅均超过了1%。
在消息面上,国家组织的第十一批药品集中采购已经正式启动,此次集采涉及55个品种,均为市场竞争充分的成熟品种。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集采在规则上进行了优化,并特别强调了“反内卷”的原则。
中信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近期高层多次明确提出“反内卷”和“集采优化不再唯低价论”等导向,这为创新药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报告认为,产业政策拐点信号已经明确,医疗器械板块的估值和业绩有望迎来修复。
同时,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未来医疗器械板块中的投资机会将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国际化。多家企业的国际业务有望在2025年实现高增长,业务收入占比也将持续提升。报告认为,对于国际业务长期空间大的公司,有望迎来估值重塑。
在二级市场方面,部分基金人士认为,今年的市场行情可能会呈现出“先药后医”的趋势。此前涨幅较小的医疗器械板块有望在这一趋势中发力补涨。
对于投资者而言,把握医疗器械和CXO板块的拐点向上机遇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A股规模最大的医疗ETF(代码512170)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配置工具。该ETF聚焦“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与AI医疗高度相关,并覆盖了6只CXO龙头股。场外联接基金(A类162412 / C类012323)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对于希望把握中国龙头药企价值重估机遇的投资者来说,场内唯一药ETF(代码562050)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该ETF聚焦A股50大龙头药企,重仓创新药,同时兼顾高壁垒仿制药及中药,且完全不含医疗和CXO成分。
然而,投资者也需要注意到,医疗ETF及其联接基金被动跟踪的是中证医疗指数,而药ETF被动跟踪的是中证制药指数。这两个指数的历史业绩并不能预示其未来表现。因此,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谨慎判断。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基金投资存在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因此,投资者在进行基金投资时,需要充分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投资策略,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