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银行业“反内卷”进行时:重构考核,回归服务,能否迎来良性竞争新时代?

   时间:2025-08-07 06:16:12 来源:北京商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银行业内部竞争的白热化现象逐渐升级,从单纯的业务比拼演变为了一场全面的“内卷”风暴。广东作为先行者,率先吹响了反击的号角,宁波等地紧随其后,57家银行齐聚一堂商讨自律公约,工商银行和广发银行等巨头也纷纷表态,倡导行业回归理性,共同抵制“内卷”。

这场“反内卷”浪潮的本质,是银行业对自我革新和长远发展的深切呼唤。传统的考核机制过度依赖指标,导致基层员工陷入无休止的产品自购和客户争夺战,不仅消耗了大量精力,更背离了金融服务的初心。如今,业界开始反思,如何打破“唯指标论”,让服务回归本源,创新真正贴合市场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福建某国有大行的网点,理财经理林琛(化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过去,办公室里弥漫着紧张焦虑的气息,同事们为了完成指标疲于奔命,无暇顾及个人成长。而现在,“反内卷”的呼声让考核压力有所缓解,大家开始有余力思考如何提升专业能力,林琛对此感到欣慰,并希望这种趋势能够持续。

从广东到安徽再到宁波,各地银行业协会纷纷行动,通过制定负面清单、自律公约等方式,整治“内卷式”竞争。广东地区更是推出了“1+3+N”体系建设,从监管部门到行业协会,再到具体业务领域,全方位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安徽宣城则倡议坚持合规经营,抵制通过“变相贴息”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的恶性竞争,共同维护行业利润。

宁波银行业协会的行动同样引人注目,57家银行机构齐聚一堂,共同商讨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措施。多地银行业协会通过召开推进会、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剖析“内卷式”竞争的连锁反应,强调应从源头治理,推动行业战略转型,强化合规文化建设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监管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下,多家银行积极响应。工商银行在党建暨年中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落实稳经济政策,整治“内卷式”竞争。广发银行则强调抵制“内卷式”竞争,坚持长期主义经营理念。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也纷纷加强“反内卷”方面的重点工作。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指出,近年来消费贷、经营贷利率普遍走低,部分产品甚至跌破3%,存款端则通过非市场化手段维持规模,息差收窄压力持续增大。这场“反内卷”风暴不仅是金融领域对同质化竞争的主动纠偏,更折射出中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

对于基层员工而言,“内卷”带来的不仅是工作压力的增加,更是职业倦怠感的加剧。考核机制引发的无效冲量与数据虚增,让大量资源被投入到非生产性、非可持续的行为中,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数据失真。存款业务上的“内卷”尤为明显,季末、年末等关键时点的高息揽储、返佣等手段,导致存款稳定性差、成本高企。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措施。然而,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考核机制,但并未真正缓解基层员工的压力。考核重心只是从存款时点数转移到了管理资产规模上,基层员工仍然不得不通过自购、亲友帮忙等方式完成任务。

银行内部的组织内耗问题也日益凸显。基层员工需要填报大量无法预测的报表,参加高频召开的重复会议,占用了大量工作时间。考核维度的碎片化以及资源错配进一步加剧了运营负担,客户经理难以深耕客户关系。

在监管部门的频繁“亮剑”下,多家银行因违规操作被罚。这些案例表明,在竞争压力之下,地方金融机构更易采取激进的营销策略。因此,加强自律、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成为了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对于银行业而言,要实现从“内耗式拼杀”向“良性创新”的转变,需要从考核机制重构、客户本位回归、创新赋权、监管协同等四大维度进行系统性改革。只有真正重构考核逻辑、尊重员工价值、鼓励真实创新,银行业才能走出“内卷”的困境,迎来良性竞争的新时代。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