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众多动力中,消费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引擎之一,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总额”)作为其核心指标,更是衡量一个地区消费活力的关键数据。多年来,上海一直稳坐全国“消费第一城”的宝座,然而,2025年上半年,这一格局却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2月,重庆社零总额达到了2831.83亿元,首次以54.43亿元的微弱优势超越了上海。尽管在一季度结束时,上海的差距有所缩小,但进入5月,上海凭借一系列促销活动实现了强劲反弹,重新夺回榜首。然而,6月重庆再次发力,最终以8300.37亿元的社零总额,以不到40亿元的微弱优势险胜上海,暂时领跑全国。
事实上,重庆消费市场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早在2018年,重庆社零总额就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万亿消费俱乐部”成员。而到了2022年,重庆更是以13926亿元的社零总额超越了北京,排名全国第二。2024年,重庆社零总额达到了16190亿元,尽管仍比上海少1749.78亿元,但其增长势头已经十分明显。
那么,重庆是如何实现这一“超车”的呢?从餐饮市场来看,重庆的表现尤为亮眼。今年上半年,重庆餐饮收入达到了1233.7亿元,同比增长6.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五一假期期间,重庆接待游客1858万人次,餐饮收入增长6.6%。相比之下,上海的餐饮收入则出现了下滑,同比增速下降了2.6%。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曹贤忠指出,上海的中高端餐饮占比相对较高,但随着政策环境变化和商务交流减少,中高端餐饮需求明显萎缩。同时,疫情后消费者对外卖平台的补贴政策产生了依赖,导致餐饮行业整体收入增长乏力。而重庆则凭借其网红城市的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消费,餐饮市场依然火热。
除了餐饮市场外,重庆的商品零售同样表现出色。今年上半年,重庆商品零售同比增速达到了4.1%,超越了上海同期水平。其中,3C数码产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显著。汽车类零售额也有所回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的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人的消费观念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重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上海,但重庆居民却表现出更强的消费意愿。上半年,重庆社零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2.1%,远超上海的31.5%。这与重庆的工业转型密切相关。近年来,重庆的工业有所起色,工业收入呈现增长趋势,这不仅增强了当地居民对未来的信心,还激活了消费市场。
然而,尽管重庆在社零总额上暂时超越了上海,但这并不意味着重庆的消费实力已经全面超过上海。在国际化商业发展水平上,重庆与上海仍存在明显差距。上海的世界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一线国际品牌覆盖率以及国际零售商集聚度都远高于重庆。在首发经济方面,上海也具备显著优势。
对于重庆来说,要避免“昙花一现”,就需要在“量”的增长基础上,注重“质”的提升。这包括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提升国际化商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只有这样,重庆才能在消费市场上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
而对于上海来说,尽管暂时失去了“消费第一城”的宝座,但其依托国际化底蕴和服务消费的优势,仍然保持着独特的竞争力。未来,上海需要继续发挥这些优势,同时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以实现消费的持续反弹和增长。
重庆与上海的消费竞争并非零和博弈。两座城市都在立足自身消费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成为经济的动力引擎。未来,谁能在消费市场上保持持续的增长和创新,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