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休闲食品行业的老牌企业洽洽食品公布的财报数据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在财报发布当天,公司股价大幅下跌7.37%,这一结果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回溯过去,洽洽食品的困境或许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初露端倪。
洽洽食品,这个曾以“水煮瓜子”风靡全国的品牌,如今却陷入了销量增长乏力、价格战难以留住消费者的尴尬境地。为了挽回颜面,洽洽甚至尝试以“国际瓜子”的形象,改名为“chacheer”,悄悄进入高端超市山姆货架。然而,这一策略并未赢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他们纷纷表示,越来越贵的洽洽瓜子已经“磕不动”了。
洽洽的创始人陈先保并非商界的新秀,他的创业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毕业于江南大学的他,曾在国企工作了十年,直到36岁才决定下海创业。他的第一步尝试是棒冰生意,虽然赚得不多,但却让他意识到“传统食品+创新”的潜力。1999年,他成立了洽洽的前身安徽华泰集团,并推出了“洽洽”品牌瓜子。通过主打“水煮工艺”,洽洽解决了传统炒瓜子油腻、不卫生的问题,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2000年,洽洽刚推出一年,陈先保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斥巨资在央视黄金档投放广告。这一孤注一掷的豪赌最终取得了成功,洽洽的名字迅速传遍全国,销量也一路飙升。到2001年,洽洽的销售额已经达到4亿元,成为全国炒货界的佼佼者。2011年,洽洽食品成功上市,被誉为“炒货第一股”。
然而,洽洽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在创始人陈先保退居二线后,公司的增长开始放缓,战略也变得摇摆不定。多元化尝试如薯片、果冻、牛肉酱等均未取得显著成效,反而拖累了主业。直到2015年陈先保二次出山,推出“每日坚果”才带动了公司的短暂复兴。但好景不长,产品结构单一、价格居高不下、渠道创新滞后等问题再次凸显。
为了突围,洽洽尝试了各种新业务,如果酒、冰品,甚至推出了“瓜子脸面膜”等跨界产品。然而,这些新业务既无核心壁垒,也未赢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反而分散了公司的精力。在渠道方面,洽洽依然过于依赖传统的商超和便利店,错失了社区团购、兴趣电商等新兴渠道的红利。
面对困境,洽洽并非无动于衷。公司采取了高额分红和拓展海外市场等策略来护盘。2024年,洽洽向全体股东派发了高额现金红利,并宣布在海外拥有108个经销客户。然而,这些措施并未改变营收低迷的事实。洽洽的总市值从2021年的330亿元缩水至目前的115亿元,跌幅超过65%。
与此同时,洽洽的竞争对手们却迅速崛起。如三只松鼠,通过聚焦“性价比”和“渠道灵活性”,成功实现了业务结构的优化和营收的增长。盐津铺子则凭借辣条、卤味等接地气的产品组合,在三四线市场站稳了脚跟。量贩式零食新品牌如“好想来”、“零食很忙”等也在迅速跑马圈地,重塑线下零售格局。
这些竞争者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价亲民、选品年轻、渠道灵活。对于新一代消费者来说,洽洽“瓜子大王”的标签虽然还在,但高昂的售价、传统的产品结构和渠道模式已经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洽洽的问题不仅在于产品老化,更在于品牌认知失调和市场节奏失真。当年的央视广告+大品类瓜子的组合拳已经难以奏效,消费者的注意力已经转向划算和新鲜。
尽管洽洽仍是行业头部品牌,拥有强大的制造和供应链能力,但如果不能跟上市场节奏的变化,把握住下一代消费人群的兴趣点,那么再多的品牌记忆也终将被淡忘。洽洽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在新时代中找回自己的位置,实现真正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