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管理领域,人工智能(AI)正逐步从单一效率提升工具转变为推动管理思维变革的关键力量。不少企业创始人寄望于AI,欲借此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然而,这一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
AI的引入,若缺乏清晰的战略定位、组织诊断及基础建设准备,非但不能带来预期成效,反而可能扰乱企业原有的管理秩序。要实现真正的“AI原生”企业管理,意味着从底层数据结构、组织流程到价值体系的全面重塑。企业需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权衡效率与风险,思考在人机共生的未来,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
近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韩践与易路人力资源科技董事长兼CEO王天扬,在《虎嗅·AI无悖论》节目中,深入探讨了AI对企业管理的冲击与机遇。他们分享了关于组织变革、员工激励、数据伦理及中小企业转型的见解。
韩践指出,AI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正逐步从个体层面扩展到组织结构层面。在个体工作层面,AI已在会议纪要生成、文生图、标准化报告等容错率较高的应用场景中,成为不少职能部门的标配工具,显著减轻了员工的日常重复性劳动。而在组织架构层面,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设立首席AI官(CAIO)等职位,以推动AI相关工作从分散应用走向系统管理和统一协调。
王天扬补充说,企业设立CAIO职位,一方面是为了推动AI更高效、规范地落地,另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技术变革可能带来的风险和组织冲击。AI Agent已在企业管理各环节产生影响,如在HR领域,他们已研发出覆盖入职、调岗到离职等全周期管理的38个Agent。在招聘领域,AI Agent能从老板的口头需求出发,自动归纳人才画像,全网搜索匹配,智能排序,安排面试,甚至给出薪资建议。
然而,AI的引入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韩践强调,AI虽能提升决策效率和应变速度,但管理者需理解AI的局限,在“惊喜”和“风险”之间作出清醒判断。最终的判断与决策仍需由人来承担,这涉及价值判断、责任归属和人际协同。王天扬则指出,AI已在企业的执行层,特别是重复性脑力工作中,大面积取代人力。同时,AI还稀释了部分中层的上传下达、任务拆解职能。
对于AI是否会导致大量裁员的问题,韩践表示,虽然不少企业将AI作为提升效率的工具,在组织结构调整中“裁撤中层”“推动组织扁平化”成为显著趋势,但这种变化并不能完全归因于AI本身。中层的这些变化,更多是过去十多年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程度提升的结果,AI只是进一步加速并放大了这一“去中介化”的结构转型。
王天扬进一步指出,AI对管理者的考验在于,如何调整组织架构以适应AI时代,如何激励员工积极拥抱AI而非担心被取代。他认为,企业应将AI定位为“虚拟实习生”,帮助员工完成重复性、低价值工作,解放员工去做更高阶的工作。同时,企业还需构建AI友好型基础设施和文化,让员工在良好平台上跟上学习与应用的步伐。
在数据伦理及安全问题方面,韩践提出,影子AI本质是管理问题,企业需通过PDCA循环优化的过程,发现问题、评估影响、采取行动并持续优化。王天扬则建议,企业构建内部AI平台,为员工提供规范的AI工具,确保数据安全与合规使用。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借AI实现弯道超车,关键在于提升管理专业化和资源配置效率,善用AI赋能自身主业。
对于未来碳基人与硅基人的协同管理,王天扬认为,硅基人需像人类员工一样被管理,公司需为AI Agent分配部门与职责,融入企业流程,并设定绩效目标。韩践则指出,AI可能缩小学历、经验带来的价值差距,改变劳动力定价规则。在资源配置上,算力与AI Agent的配置将成为组织设计与激励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