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蔚蓝海域中,王渊明与海的情缘已绵延五年之久。这五年间,他对大海的热爱愈发深沉,最近更是斥资近五千万元,购入一艘国际货轮,直指海南,将这艘巨轮加入了“中国洋浦港”的船籍港,旨在全球航运市场中开辟一片新天地。
乘风破浪间,海南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身份,依托政策、区位及开放型经济等多重优势,充分施展自贸港的核心政策红利。加速推进“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建设,全力保障运输的自由便利,力图将其打造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交汇点。
“中国洋浦港”如今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国际船舶总载重吨突破六百三十五万吨大关,登记数量与运力规模稳居全国自贸港(区)之首,海南国际航行船舶的总吨位也跃居全国第二,书写了海南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从“中国洋浦港”这一联通世界的窗口向外望去,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开放魅力尽显无遗。巨轮在海上驰骋,王渊明站在甲板上,望着这艘长达117米、型宽20米、载重吨近八千吨的巨轮破浪前行,心中满是激动与豪情。
为何国际货轮纷纷选择从“中国洋浦港”启航?答案在于海南自贸港的广阔机遇。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局长蔡映红介绍,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中国洋浦港”便成为了船籍港,海南自贸港国际船舶登记中心也应运而生,创新的船舶登记程序为航运企业提供了便捷与高效。
作为船舶的“户口所在地”,“中国洋浦港”的户口簿含金量极高。王渊明深有体会地说:“省下了超七百万元,这是海南自贸港交通工具‘零关税’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他的航运公司还能享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最高15%的优惠税率,这些政策的快速落地,有效吸引了企业和人才的汇聚。
在海南,像王渊明这样的航运创业者并不少见。有的深耕航运多年,如今在洋浦经济开发区创办了自己的航运公司;有的则是新成立的航运企业,将旗下的远洋巨轮落户“中国洋浦港”,以此为支点,逐步扩充船队规模,开启新的航程。
五年的时间里,“中国洋浦港”从初露锋芒到如今的辉煌成就,已成为海南自贸港航运开放的一张闪亮名片。六十四艘国际巨轮在此落户,总载重吨突破六百三十五万吨大关,海南国际船舶运力稳居全国第二,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海南在推动“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建设的过程中,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以制度集成创新推动政策红利加速释放。设立全国唯一的国际船舶登记机构——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首创“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制度体系。同时,实施“全岛一港”国际船舶注册机制,突破传统限制,让洋浦经济开发区以外的企业也能享受相关政策。
不仅如此,海南还率先突破国际船舶“三级审查”登记程序,推出“两级审查”新流程,并实施多项贴心举措,全面提升“中国洋浦港”籍船舶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这些创新举措为全国国际船舶登记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海南经验。
在海南自贸港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国际货轮选择从“中国洋浦港”启航。从世界500强企业中远海运集团的首艘货轮到外资国际船舶的加入,再到各类特色货轮的涌现,“中国洋浦港”的运力结构不断丰富优化,吸引了全球远洋巨轮的竞相闯荡。
税收优惠也是吸引国际船舶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南自贸港推出的系列重磅政策全面降低了航运企业的运营成本。船舶退税、进口免税等政策叠加“双15%”税收优惠政策,让企业的成本优势显著提升。这些政策红利为新造船舶退税和外籍船舶免税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国际船舶的加速汇聚和国际航线的不断刷新,海南已成为中国与中东、北美、南亚新的贸易节点。稳定运行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形成了新的格局,为海南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外贸作为海南发展的重要引擎,海运则是其大动脉。近年来,海南外贸总值持续增长,出口更是实现了突破性增长。
海南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未来,“中国洋浦港”将继续吸引国际船舶汇聚,挺向深蓝,链通世界,助力“海南制造”更快进入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