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证券交易所领域迎来了一股延长交易时间的潮流,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LSEG)正认真考虑推出24小时交易制度,以更好地满足小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一举措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多个国家的主流证券交易所都在探讨延长交易时间的可能性。
分析人士指出,全球主要交易所纷纷延长交易时间,背后是全球化竞争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跨时区交易需求的激增,使得交易所不得不考虑延长交易时间,以覆盖更多投资者,增强市场流动性与国际竞争力。同时,高频交易、算法交易等技术的普及,也让全天候交易从理论上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中的必要性。
在亚洲,东京证券交易所于2024年11月5日开始将交易结束时间延长30分钟,收盘时间从当地时间下午3点调整为下午3点半。这一调整是东京证券交易所自1954年以来,时隔70年首次延长交易结束时间。而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也纷纷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申请延长交易时间。
将目光转向中国,A股市场是否会延长交易时间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沪深交易所的交易时长为4小时,相较于国际其他主要交易所而言相对较短。市场观点认为,延长A股交易时间有利于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但同时也需要审慎推进,优先解决技术与监管协同问题。
在技术层面,A股电子化交易系统稳定性较高,券商经过扩容和技术升级,应对延长交易的系统压力相对可控。然而,在市场层面,延长交易时间虽然可以覆盖更多国际投资者活跃时段,提升A股全球竞争力,但也可能加剧非专业投资者的疲劳感。因此,在推进交易时间延长时,需要平衡便利性与参与成本。
监管方面也是延长交易时间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延长交易可能会放大价格波动,因此需要强化实时监控与异常交易处置能力。同时,T+1交收制度与长交易时段的匹配度也有待优化,以规避结算风险。业内人士建议,A股延长交易时间可以采取渐进策略,如短期优化现有时段、中期分步延长交易时段、长期分板块试点“夜盘交易”等。
对于券商而言,延长交易时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延长交易时间可以扩大交易窗口,吸引国际资金流入,增加佣金收入和市场份额。但另一方面,这也将带来运营成本上升、流动性不足加剧风险管理压力等问题。因此,券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升级和风险管理。
交易时间延长不仅是资本市场全球化、智能化的必然选择,也为证券行业洗牌与生态重构提供了契机。短期来看,券商需要投入资金升级交易系统、风控模型及客户服务;中期来看,头部券商或借机强化“全天候服务能力”,中小券商若资源不足,可能被边缘化;长期来看,交易时间延长将催生新业务场景,如跨境做市、衍生品套利等,倒逼券商从“通道中介”转变为“综合服务商”。
随着全球主要交易所纷纷延长交易时间,A股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推进交易时间延长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技术与监管协同问题,平衡便利性与参与成本,以实现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