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24财年,TCL面临了增长乏力的挑战。根据公司最新发布的年报数据,TCL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48.23亿元,与上一年度相比下降了5.47%;归母净利润为15.64亿元,同比减少了29.38%;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下跌70.78%,仅为2.98亿元。
在这一财年中,TCL的新能源光伏业务由于行业下行周期的影响,出现了超过五成的同比降幅,对整体营收造成了显著的拖累。尽管显示业务全年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达到25%,但仍难以弥补光伏业务带来的损失。
面对这样的困境,TCL将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AI)领域,寻求新的增长点。在2025 CIC中国智慧生活大会上,TCL实业中国区总裁卢春水表示:“在AI时代,家电将成为新的朝阳产业。”这一发言不仅表明了TCL对AI的坚定信念,也透露出公司渴望通过AI实现业务重启的信号。
然而,TCL并非孤军奋战。在AI电视这一细分领域,虽然TCL目前占据一定优势,但海信、小米等传统家电巨头同样在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加速布局,给TCL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根据行业报告,海信系电视在2024年全球出货量达到2914万台,中国市场出货量约800万台,位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特别是在2025年“6•18”大促期间,海信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海信不仅构建了“端—边—云”异构AI计算平台,还在自研芯片、大模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小米同样不甘示弱,全年电视出货量约710万台,紧随海信之后。虽然小米与TCL在电视领域存在直接竞争,但两者在供应链等方面也有深度合作,形成了复杂的市场关系。
尽管竞争激烈,但分析人士认为,技术迭代带来的增长空间依然存在。AI技术不仅能让传统家电厂商焕发新生,还能推动整个家电产业链的升级。
从TCL自身的表现来看,其AI布局已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TCL预计营收将达到826亿至906亿元,同比增长3%至13%;归母净利润为18亿至2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81%至101%。其中,半导体显示业务表现尤为亮眼,净利润预计将超过4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0%。
TCL在AI领域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自2013年推出首台AI语音电视以来,TCL不断将AI技术引入更多产品领域,从手机拍摄到全场景智能物联,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多品类的全面覆盖。背后是全链条的技术支撑和大规模的投入,包括近3000亿元的显示产业链布局、自主研发的伏羲AI大模型等。
然而,尽管TCL的AI应用已覆盖多个品类,“生态”一词也不再是空谈,但市场对AI家电的接受度仍在培育阶段。消费者对AI家电的“智能溢价”态度不一,实用导向成为主导因素。价格敏感型群体注重性价比,对基础功能升级的溢价接受度低;而功能导向型和体验驱动型群体则愿为AI功能支付合理溢价。
要让消费者接受AI家电的溢价,企业不仅需要提供真实解决生活痛点的AI功能,还需要从功能叠加转向无感服务和主动价值创造。只有当AI进化为能自主管理家庭事务、提供个性化方案的隐形管家时,消费者才会真正为溢价买单。
对于TCL来说,虽然AI撬动的阶段性业绩反弹带来了增长曙光,但能否成为稳定的增长新引擎还需进一步观察。市场对其AI布局的认可程度,将决定这场“重启”的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