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市场上的IP经济概念股阅文集团股价出现了显著波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7月21日,阅文集团的股价在盘中一度下跌近7%,最终收盘于30.50港元,市值约为311.4亿港元。这一表现与其近期股价的攀升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5月23日时,阅文集团的股价还曾一度上涨6.61%,达到27.4港元。
据分析,此次股价下跌可能与国际投行瑞银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有关。该报告预测,阅文集团上半年的收入可能会同比减少25%,达到32亿元人民币,这一预测数据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的15%降幅。同时,报告还预计非IFRS纯利将同比减少31%,至4.85亿元人民币,同样低于市场预测的19%降幅。受此影响,瑞银还下调了阅文集团2025及2026财年的收入预测,分别下调了10%和8%,并给予“中性”评级,尽管其目标价由28.5港元上调至33港元。
回顾阅文集团的财务数据,自2022年以来,该公司的收入已经连续两年下跌。2022年营收降至76.26亿元,同比减少12.03%;2023年营收继续下滑至70.12亿元,同比减少8.05%。尽管在2024年,阅文集团实现了收入增长,达到81.2亿元,同比增长15.8%,创下了三年内的最高水平,但仍未恢复到2019年的收入水平。
净利润方面,阅文集团的波动更为剧烈。2020年因新丽传媒商誉减值计提约40.16亿元,导致亏损45亿元;2021年则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8.43亿元;然而到了2024年,因再度计提11.05亿元商誉减值,阅文集团再次亏损2.10亿元。自2018年收购新丽以来,阅文集团已累计计提商誉减值超过50亿元,显示出这次收购对其财务的长期压力巨大。截至2024年底,阅文集团的商誉及无形资产余额仍高达63.09亿元,未来的减值风险仍然存在。
在业务层面,阅文集团作为网文付费阅读模式的开创者,曾是国内最早一批尝试付费阅读的网站。然而,随着番茄小说、七猫小说等免费阅读平台的崛起,这些平台通过“广告+免费”的模式吸引了大量价格敏感型用户,导致阅文集团的月活跃用户减少,付费用户增长乏力。同时,阅文集团过度依赖单一的付费模式,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阅文集团近年来开始将资源逐步倾斜至IP研究与运营。一方面,阅文集团致力于提升IP的丰富性和精品化;另一方面,阅文集团也注重IP的系列化和延续性,如影视化、衍生品化等全链路开发。从2024年的财报来看,阅文集团的业务重点已经明显向版权运营倾斜,推出了多部爆款长剧、电影和系列动画,还上线了100多部短剧。阅文集团还进一步收购了艺画开天,围绕网文生态的产业链,将优质内容拓展至影视、动漫、游戏、有声书等诸多领域。
然而,在IP开发方面,阅文集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庆余年》续集的开发耗时长达5年,暴露出IP开发效率不足的短板。同时,阅文集团旗下负责影视制作的子公司新丽传媒聚焦“头部内容”的战略虽然提升了作品质量,但也导致制作成本攀升,进一步压缩了短期利润空间。瑞银预计,阅文的自有IP业务收入将下降4%,并且由于期内未有剧集发行,新丽传媒的收入可能会显著下降97%,至3200万元。
面对这些挑战,阅文集团将重心放在了增长潜力更大的IP衍生赛道上。7月,阅文集团成为“超级元气工厂”的独家战略投资者,交易完成后,阅文集团将持有超级元气工厂10%的股份,成为其唯一的外部股东。阅文集团的意图很明确,希望通过与“超级元气工厂”的合作,打造出搪胶毛绒版的IP产品,实现商业变现。同时,阅文集团还希望通过IP产业链在不同赛道的专业能力,产生联动和合力,形成反哺效应,最终构建一个完整的IP生态闭环。
然而,目前阅文集团在IP衍生品的开发上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方面,阅文集团缺乏像LABUBU那样具有强大市场影响力的超级单品;另一方面,阅文集团的IP衍生品主要局限于手办、模型、钥匙扣等常见商品,缺乏真正能够走向大众的“潮”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