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期宣布了一项高层人事变动,原董事长夏远洋因内部工作调整卸任,这一职位由杨琳接任,同时她也成为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此次变动意味着这家管理着千亿资产的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已迎来了其第四任掌门人,同时也延续了公司高管团队主要来自第一大股东北京银行的传统。
中加基金作为业内的佼佼者,近年来资产规模持续增长,但其业务模式中的“债券强势、股票弱势”特点与行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之间的冲突愈发明显。新上任的杨琳董事长面临的挑战,实际上也是整个银行系公募基金普遍面临的难题。
杨琳的教育背景丰富,拥有香港中文大学和西北大学的双硕士学位,其职业生涯涵盖了财务、信托及证券等多个领域。在北京银行内部,她曾担任过资产管理部、公司银行部等核心部门的管理职务,并在品牌战略与客户体验优化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与前任夏远洋一样,杨琳的职业生涯主要植根于北京银行体系,在公募基金的直接管理经验上相对欠缺,特别是在权益投资领域的实战经验有待进一步验证。
夏远洋在担任董事长期间,公司的管理规模从1219亿元增长至1309亿元,但行业排名却从第43位下滑至第51位,显示出公司在增长动力上的不足。在此期间,公司内部管理层变动频繁,包括总经理和投研负责人等核心成员的离职。直到2024年6月,同样来自北京银行的李莹接任总经理一职,形成了新的“北京银行系”领导组合。这一组合可能会加强内部协同,但也可能引发对市场化能力不足的担忧。
中加基金成立于2013年3月,是第三批银行系基金公司之一。公司注册资本为4.65亿元人民币,注册地为北京,拥有六家股东,其中北京银行持股44%,加拿大丰业银行持股28%。作为典型的银行系公募基金,中加基金的业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股东资源的优势与局限。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的管理规模达到了1309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占比高达90%,货币基金占比接近7%,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总规模不足15亿元。这种极度失衡的产品结构虽然通过固收业务迅速扩大了规模,但却难以满足监管对权益投资比例提升的要求,同时也使公司面临利率波动和政策调整带来的双重风险。
在权益投资方面,中加基金的表现尤为不佳。其旗下的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有多只基金在过去三年内未能跑赢业绩基准,甚至有的跑输幅度超过了10个百分点。仅有的一只规模超过1亿元的基金是中加消费优选混合A,其余均成为了“迷你基金”。公司在零售渠道建设方面也存在滞后,多数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极高,显示出个人投资者基础的薄弱。
中加基金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银行系公募基金普遍存在的问题的缩影。一方面,股东资源的支持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渠道和风控资源,但另一方面,这种闭环的晋升机制也可能削弱公司的市场化竞争力。过度依赖固收业务导致公司在权益投资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战略转型面临巨大挑战。在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的趋势下,如何优化治理结构、保持战略定力,成为了中加基金以及整个行业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