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中美贸易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调整。近期数据显示,美国手中所依赖的高端芯片之外,其他领域的牌面似乎已渐渐失去优势。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积极寻找替代产品,有效缓解了对美国进口商品的依赖,尤其是在农产品领域。
2025年上半年,中美贸易成绩单呈现出“双降”态势,进出口总值下降至2.08万亿元,同比跌幅达到9.3%。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和进口的降幅分别为9.9%和7.7%。第二季度,受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影响,双边贸易降幅更是扩大至20.8%,农产品贸易首当其冲,遭受重创。
然而,进入6月中旬,中美贸易关系出现了回暖的迹象。5月份尚不足3000亿元的进出口值,在6月回升至3500亿元以上,同比降幅也有所收窄。这一积极变化与日内瓦、伦敦经贸会谈所取得的进展密不可分。目前,双方团队正致力于落实“伦敦框架”的成果,但中方已明确表态,拒绝讹诈胁迫,坚持对话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6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总量达到1062万吨,同比增长9.2%,创下单月历史新高,占当月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86.6%。相比之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仅为158万吨,尽管同比增长21%,但总量仍不及巴西的六分之一。这一趋势也体现在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中,2025财年对华大豆出口量较2018年下降了37%,而巴西同期对华出口则增长了21%。
巴西大豆以每吨比美国便宜200美元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步改变全球粮食贸易的格局。美国中西部农场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爱荷华州大豆协会的数据显示,该州25%的农场主因大豆滞销而濒临破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美国农业部不得不启动紧急库存计划,以缓解农场主的困境。
密苏里州农场主约翰站在堆满大豆的谷仓前,声音沙哑地诉说着自己的困境:“去年的豆子还没卖掉,新一季的收割机又要开动了。”仓库里,价值数十万美元的大豆静静地躺着,无人问津。爱荷华州农场主汤姆·威尔逊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他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大豆,对着CNN的镜头哽咽道:“我们种了一辈子大豆,从没想过会因为华盛顿的一个决定,连自家谷仓都填不满!”
回顾今年4月,当特朗普签署“全球对等关税”行政令时,他或许还沉浸在各国排队求饶的幻想中。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击。中国迅速做出反击,对美商品加征关税,并精准打击了美国农产品市场。同时,中国加速转向巴西大豆市场,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在全球粮食贸易中的地位。
如今,大豆货轮纷纷转向巴西、稀土出口呈现波动、金砖国家贸易占比过半……这些数据清晰地描绘出中国应对美国贸易压力的策略:通过多元化破解封锁,以灵活调控赢得主动。事实证明,贸易战没有赢家。但谁拥有更开放的“朋友圈”,谁就能在风雨飘摇的全球经济中稳住航向。正如中国海关报告所示,对美贸易下降的缺口,正被“一带一路”日均150亿元的贸易洪流所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