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罗马仕充电宝自燃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充电宝安全性的广泛关注。为了确保消费者使用充电宝时的安全,国家相关部门正积极制定更为严苛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就《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的出台,旨在全面提升移动电源(即充电宝)的质量安全水平。
新国标将在现有GB 31241和GB 4943.1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或强化多项极端环境测试要求,如针刺、挤压、过充、热滥用等。同时,新标准还将首次对充电宝的关键材料(例如正负极、隔膜、电解液)以及生产工艺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并评估充电宝在长时间使用后的安全性风险。
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透露,新标准还将引入“智能监测功能”这一创新要求。这意味着充电宝需要实时监控电池电压、温度等重要数据,以预防热失控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新标准还将探索容量调节和设备间通信技术,进一步提升充电宝的安全性能。
作为全球最大的充电宝生产和消费国,我国目前有超过600家移动电源企业。然而,部分厂商在送检产品与量产产品之间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充电宝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据统计,仅在2025年上半年,就已经发生了15起充电宝在飞机上起火的事件。
为了加强充电宝的安全监管,自2024年8月起,生产的充电宝将强制进行3C认证。消费者可以通过全国认证平台查询充电宝的认证证书状态,以避免购买到被暂停或注销认证的产品。这一举措将有效提升充电宝的市场准入门槛,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在使用充电宝时,应避免高温暴晒和挤压等情况,同时关注企业发布的召回信息,以便及时规避安全风险。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充电宝使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