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由外卖平台掀起的大额优惠券风暴席卷全国,消费者们沉浸在前所未有的薅羊毛盛宴中,冰箱被各式各样的奶茶、生鲜塞得满满当当,甚至有人戏称自己的冰箱已经“奶茶化”。
在这场消费狂欢中,成都的涵涵(化名)便是众多受益者之一,她通过外卖平台成功实现了多笔“0元购”,涵盖小吃、饮品到生活用品,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社交平台上,类似的囤货晒图比比皆是,浙江网友“watercats”更是以不到5元的价格购入了近200个云吞,从早到晚不间断地接收订单,直至凌晨。
餐饮商家们面对这场补贴大战,反应各异。茶咖类店铺成为了此次战役的核心战场,订单量激增导致后台系统崩溃、打印机忙不停,店员们更是忙得团团转。西安一家书亦烧仙草店主透露,周末的单日订单量高达600至700单,茶叶告急,不得不向其他门店求援。济南世茂广场的沪上阿姨店,4名员工一天内制作了近3000杯饮品,瑞幸咖啡多地门店订单量也突破上千,店员们加班加点至深夜。
不仅是茶咖,快餐品牌同样未能幸免,小谷姐姐麻辣烫、塔斯汀等门店订单量暴增,部分商家因无法应对而暂停线上接单。骑手们在这场狂欢中同样收获颇丰,不少人的日收入突破400元大关,更有甚者一天赚取了超过1700元。工作时长也因此延长,从原来的7小时增加至12小时,甚至有骑手因商家出餐速度跟不上,亲自下场包饺子、做奶茶。
然而,这场看似皆大欢喜的消费狂欢背后,实则暗流涌动。虽然消费者享受了低价美食,骑手收入大增,商家订单量暴涨,但深入剖析,赢家似乎并不存在。不少商家反映,尽管营业额看似可观,但扣除补贴、原料、人工等成本后,利润微薄甚至亏损。陕西一家烤肉拌饭店主王明(化名)表示,尽管线上订单量高达700多单,营业额近2.8万元,但扣除各项成本后,实际利润仅500多元,远低于平时。
线上订单的激增也对堂食消费造成了冲击。红餐网走访发现,以写字楼白领为主要客群的商场快餐店,午间饭点堂食顾客明显减少,而骑手数量则显著增加。商家们面临着两难选择:参与补贴大战可能“赔本赚吆喝”,不参与则面临客流和订单下滑的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补贴狂欢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一方面,消费习惯正在被重构,年轻人在大额优惠的诱惑下,越来越倾向于点外卖而非外出就餐,这与当年电商对实体店的冲击如出一辙。另一方面,持续补贴引发的价格锚定效应,使得消费者对价格的心理预期不断下滑,当价格回归常态时,部分品牌可能面临被消费者抛弃的风险。
价格体系的稳定对于餐饮品牌而言至关重要,它背后涉及产品、渠道、团队、服务、环境等多个方面。在这场补贴大战中,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店可能首当其冲,而连锁大品牌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价格体系,在成本与盈利之间寻找平衡点。
业内人士指出,仅靠低价竞争难以持续,且对行业生态具有破坏性。补贴狂欢终将退潮,如何在内卷式竞争中找到生存之道,是所有餐饮从业者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保持清醒,谁能在乱局中稳扎稳打,谁就能在未来的餐饮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补贴大战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于外卖平台商业模式和市场竞争策略的深入思考。在享受低价便利的同时,消费者也开始关注平台的盈利模式、商家的生存状况以及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