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经济活力与极端气候的双重作用下,南方电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电力负荷挑战。当日17时10分,该电网最高负荷突破2.52亿千瓦的历史峰值,其中广东电网负荷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64亿千瓦,率先迈入“1.6亿千瓦俱乐部”。
这一数据的背后,既是对南方电网应对能力的考验,也是新能源转型与电网技术创新的生动体现。广东的高温天气,尤其是多地气温突破37℃,使得空调负荷急剧增加,成为此次负荷攀升的主要因素。据统计,广东气温每上升1℃,电力负荷将随之增加300万至500万千瓦。在广州、深圳等地,连续三天的负荷新高,空调负荷占比深圳电网最高负荷超过40%,极端天气的影响显而易见。
与此同时,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其经济复苏与产业升级也为电力需求注入了新的活力。上半年,广东GDP同比增长5.8%,制造业用电量增长6.2%,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新兴产业,用电需求持续旺盛。东莞、佛山等制造业重镇,电网负荷同比增长超过5%,其中东莞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达到了2153.24万千瓦。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新型负荷的涌现,进一步加剧了电力供需的矛盾。
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南方电网采取了一系列立体化策略。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升级与跨省互济,提前完成了22项迎峰度夏重点工程,新增输电线路1.1万公里,提升西电东送能力至5800万千瓦。同时,通过跨区域电力交易,调用云南水电、贵州火电等资源,有效缓解了广东的用电压力。另一方面,南方电网在需求侧管理与虚拟电厂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圳虚拟电厂管理平台接入了充电桩、空调、储能等分散资源,形成了110万千瓦的调节能力,可在秒级响应电网需求。广东还推行了“峰谷电价+需求响应”机制,引导工业用户错峰生产,有效转移了负荷。
在新能源消纳与储能协同方面,南方电网通过优化调度,上半年弃风弃光率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新型储能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南网储能公司新型储能装机达654.2MW/1298.3MWh,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也于7月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电网的调峰能力。分布式光伏与储能的结合,也为缓解配网压力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创新与长期规划方面,南方电网不断推进数字电网与智能运维的建设。无人机巡检、AI故障预测等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深圳试点的“数字孪生电网”,更是能够实时模拟负荷变化,精准调度资源。在绿色转型与基建投资方面,南方电网计划2025年投资超过1953亿元,重点推进配电网改造和数字化升级。广东还规划建设了±500千伏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工程,预计2026年投产后可年送绿电超200亿千瓦时。
市场机制与区域协同方面,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的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通过经济手段引导新能源优先消纳。上半年绿电绿证交易量同比增长8.5倍,跨省交易占比81%,实现了资源的全国优化配置。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仅有效应对了当前的电力负荷挑战,更为南方电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