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量化交易戴上“紧箍咒”,高频策略收益缩水,散户能否迎来公平交易时代?

   时间:2025-07-10 18:36:28 来源:和讯网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A股市场,一场针对高频交易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上演,这场变革旨在重塑市场的游戏规则,确保交易的公平与透明。

近日,沪深北三大证券交易所同步推行了《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这一细则是对2024年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新规的出台,标志着交易所层面对程序化交易的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新规的核心在于对高频交易设立了明确的界限。具体而言,单账户每秒的申报和撤单笔数合计若超过300笔,或全日的申报和撤单笔数合计超过20000笔,都将被视为高频交易,并受到严格的监管。这一规定如同一道红线,将那些依赖高速交易、频繁下单撤单的“闪电交易者”纳入了重点监管范围。

知名商业顾问霍虹屹对此表示,监管层设定这样的阈值,并非意在全面禁止高频交易,而是旨在监测和管理那些可能对市场造成扰动的超频行为。这是一种分类管理机制,旨在通过更高的信息披露和穿透监管,确保市场的稳定运行。

新规的实施,对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认为,长期来看,新规将促使资金向基本面良好的蓝筹股集中,有助于恢复市场的健康流动性。然而,小盘股可能会面临估值中枢下移的压力,预计下移幅度可能达到20%。

对于量化投资机构而言,新规的出台无疑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支培元预测,头部量化私募的高频策略收益率可能会下降30%-50%,同时合规成本将上升15%-20%。这意味着,中小量化机构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新规实施首日,市场的反应颇为迅速。7月7日,沪深两市的成交额大幅缩量超过2000亿元,这被视为新规效应的初步显现。高频交易的受限,使得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有所下降,但同时也提升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程序化交易作为一种先进的交易方式,原本旨在提高市场的流动性。然而,随着其高速发展,技术滥用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监管部门近年来持续加强对程序化交易的监管力度,以确保市场的公平性和安全性。

此次《细则》的出台,不仅体现了监管层对市场公平性与安全性的双重考量,还通过量化标准将过去部分机构利用技术优势进行的高频挂单、撤单等操纵行为纳入了监管框架。这有助于有效遏制“幌骗”等异常交易行为,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对于高频交易的限制,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对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这有助于引导资金向基本面良好的蓝筹股集中,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这也将促使量化投资机构从拼硬件转向拼认知,更加注重数据建模的精度、因子研究的深度以及风控体系的成熟度。

对于普通散户而言,新规的实施无疑带来了更为公平的交易环境。过去,高频交易往往导致普通投资者的订单被快速穿透或消失,从而引发不公平感。而新规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秩序感,让价格发现更加稳定,情绪波动也更为可控。

然而,尽管新规降低了散户被收割的风险,但散户在信息、数据和研究层面的劣势仍然存在。因此,保护散户投资者的利益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财经评论员认为,可以通过提高逐笔交易费用、降低高频交易认定标准等方式来进一步打击高频交易行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