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电联)在京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报告中的数据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全社会的用电量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同期的GDP增速,这一趋势背后蕴含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刻内涵。
在发布会上,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侯文捷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自“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均高于GDP(按不变价计算)增速,电力弹性系数维持在1.2左右。这一系数与产业结构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以及能源绿色转型等因素密切相关,成为观察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窗口。
侯文捷进一步分析道,近年来,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用电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中国制造2025”、产业升级和供应链安全战略的推动下,新能源设备、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迅速扩张。这些产业不仅产业链长、中间产品多,而且生产过程耗电量大,为电力消费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据统计,从2018年至2024年,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长率达到了8.0%。
与此同时,新兴服务业的崛起也为电力消费带来了新的增量。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电力支持,带动了电力需求的刚性增长。在此期间,互联网和相关数据服务业的用电量年均增长率高达19.2%。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对电力消费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充换电服务业的用电量迅速增长,进而带动了批发和零售业的用电量增长。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4年,充换电服务业的用电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4.3%,而批发和零售业的用电量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11.8%。
侯文捷还提到,能源绿色转型的推进也加速了电气化进程。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却在不断提升。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的电能替代不断深入,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占比也在逐步提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我国单位GDP的电耗总体有所上升,反映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积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