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度,中国矿业与金属行业的34家上市企业交出了一份业绩复杂多变的成绩单。据统计,这些企业的总销售收入达到了28,447亿元人民币,与上一年度相比实现了1.5%的小幅增长。然而,在净利润方面则出现了2.3%的下滑,总额为3,192亿元人民币。
具体来看,不同矿产品的市场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金、铝、铜等矿产品的收入和利润均实现了增长,这得益于全球市场对这些基础原材料的持续需求。然而,煤炭、锂、稀土等产品的市场表现则不尽如人意,收入和利润均出现了下滑。特别是锂产品,其销售收入减少了57.9%,净利润更是出现了高达109.9%的下降,反映出新能源产业链波动对该行业的巨大影响。
在资产与财务状况方面,这些上市企业的总资产达到了3,792,4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显示出行业整体的稳健扩张态势。资产负债率维持在43.5%的水平,也表明企业的财务结构相对健康。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有所增长,达到4.49%,但值得注意的是,应收款项周转天数有所增加,特别是锂产品公司的周转天数最长达到了73天,这可能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一定压力。
从资源与产量角度看,国内矿产储量整体保持稳定并有小幅上升,同时海外布局也在加速推进。煤炭、铝土矿、金矿等资源的储量有所增加,而锂、稀土的产量也有所提升。在海外投资方面,中国企业主要聚焦于铜、锂、金等矿种,投资热点地区包括刚果(金)、阿根廷、加纳等地。
在资本市场表现方面,除锂产品公司外,其他矿种公司的市值均有所增长。其中,煤炭公司的市值最高,达到了14,155亿元人民币。在股息率方面,煤炭公司同样表现突出,股息率高达4.72%,而锂产品公司的股息率则最低,仅为0.24%。这反映出投资者对不同矿产品市场前景的不同预期。
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上市矿业与金属公司在一些关键财务指标上仍存在差距,如资产回报率(ROA)、营运资本周转天数、收入现金比率等。然而,中国的这些企业在有效税率方面相对较低。但随着“支柱二”全球最低税规则的实施,未来这些企业的税负可能会上升,这无疑将增加其运营成本。
在并购活动方面,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矿业交易活跃。据统计,在2021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期间,中国企业海外矿业交易金额达到了154.3亿美元,其中黄金交易总额位居首位。这些并购活动主要集中在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涉及的矿种包括金、铜、锂等。
在税制方面,国内绿色税收体系不断完善,资源税主要以从价计征为主。同时,欧盟碳关税(CBAM)的实施对钢铁、铝等出口企业产生了显著影响,增加了其出口成本。美国的关税政策也对中国矿业与金属企业的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支柱二”全球最低税规则的实施将提高企业的合规要求,增加其运营成本。
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国内外政策趋严,双重重要性分析成为企业披露的重点。一些领先企业如紫金矿业、南山铝业等已经建立了ESG治理体系,并披露了气候相关信息。然而,整体来看,国内矿业与金属企业的ESG评级仍落后于国际同行,这需要在未来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