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稀土问题上愈发凸显,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一纷争的起源可追溯到7月3日,中欧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13次战略对话。
本应是双方共商合作、共谋发展的友好场合,却因欧盟对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异议而变得火药味十足。其中,稀土问题尤为引人注目。欧盟强硬要求中国解除稀土出口管制,甚至威胁取消高层会晤,态度之坚决,令人咋舌。
稀土,这一看似普通的资源,在高度科技化的今天,已成为众多高端产业的“生命线”。欧洲企业,尤其是那些依赖稀土进行生产的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欧盟第一家生产氢氧化锂的汽车电池工厂的CEO甚至无奈表示,欧盟在稀土供应上不如“申请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这番言论虽显夸张,却道出了欧洲在稀土问题上的无奈。
面对欧盟的强硬态度,中国并未退缩。中国不仅建立了稀土关键技术人员名录制度,严格限制技术外流,还对欧盟产品加征了五年反倾销税,涉及多个工业领域,给欧盟的贸易“要害”带来了沉重打击。这一系列举措,让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欧盟内部也因稀土问题陷入混乱。德国汽车工业首当其冲,由于稀土供应的不稳定,汽车生产线面临产能大幅下降的危机。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都因此陷入混乱,大量工人面临失业风险。
美欧同盟在稀土危机中也暴露出严重问题。各国在利益面前各打小算盘,都想让别人承担成本,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这种内部不协调、外部无援助的尴尬局面,让欧盟在稀土问题上陷入困境。
尽管欧盟怀揣“战略自主”的美好愿景,并投入巨资推动《关键原材料法案》,试图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现实却十分残酷。即便到了2030年,欧盟的稀土自给率也仅能达到15%,远远无法满足自身庞大的产业需求。而其他国家的替代方案也大多只是雷声大雨点小,难以成为有效的替代选择。
相比之下,中国在稀土资源管控上展现出了高瞻远瞩与精准布局。中国打造的稀土磁铁全流程追溯系统,如同给每克稀土配备了专属的“电子身份证”,从开采到提炼加工再到使用,全程都处在严密监控之下。这一系统有效防止了稀土被用于不当用途,如军工领域。
同时,中国实行的差别化供应策略也颇为巧妙。对于在华有重要投资且未参与对中国制裁行为的企业,中国开辟了绿色通道,保障其稀土供应;而对于积极参与制裁的企业,则毫不留情地关闭了供应大门。
在这场稀土“风云之战”中,中国凭借智慧和原则,稳稳掌握了主动权,捍卫了自身权益以及稀土资源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中欧围绕稀土的纷争,以及全球各国在其中的种种表现,都凸显出资源掌控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