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再起,焦点之一在于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地位变化。据SWIFT五月发布的数据,人民币支付占比下降至2.89%,跌破3%大关,这一数字甚至低于加元,使得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滑落至第六位。与此同时,欧元支付占比逆势上扬,而美元依然稳坐头把交椅,占据48.46%的市场份额。
美元的霸权地位,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如美国经济波动和国债评级下调,却依然坚如磐石。这背后,是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和石油计价货币的双重身份,以及全球对美元的深厚信任。这种信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因此去美元化的道路显得尤为艰难。
欧元曾一度风光无限,支付占比逼近40%,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滞后,导致其支付份额大幅下滑至23.5%。尽管近期有所回升,但欧元依然难以摆脱“货币巨人,财政侏儒”的标签。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成为制约欧元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比之下,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则显得更为多元和灵活。人民币并未试图通过区域一体化来主导支付体系,而是采取了差异化的策略。通过与40多个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超过7万亿元,并积极推动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人民币正在逐步构建起一个独立于SWIFT体系之外的支付网络。
尤为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崛起,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24年,CIPS处理了高达175万亿元的业务,同比增长43%。其中,超过一半的业务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东盟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日益青睐CIPS系统,其低手续费和规避西方金融制裁的优势,使其成为一条备受瞩目的“安全通道”。
尽管五月的数据显示人民币支付占比有所下滑,但这并不足以改变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事实上,2024年人民币支付占比曾达到4.74%的历史新高。这种波动,与全球贸易周期和人民币结算的“双轨策略”密切相关。例如,每年大宗商品进口高峰期,人民币结算需求激增;而年末贸易量减少时,占比自然会相应回落。
SWIFT的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随着CIPS系统的快速发展和数字人民币的广泛应用,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的新路径。这条路径,既充满挑战,也孕育着无限可能。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也需要CIPS和数字人民币等工具的持续完善和全球推广。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将面临诸多挑战和考验,但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每一次考验都是实力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