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由阿里巴巴离职员工元安撰写的万字长文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元安,前钉钉产研负责人,在阿里工作了15年,他的文章深刻揭示了阿里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公众对这家互联网巨头现状的深刻反思。
面对如此直白的批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回复显得颇为温和。他在回信中写道:“元安同学好,谢谢你那么长的信,写得很好。好像人的成长,阿里的发展也有很多必然要走的路和过程,阿里巴巴在发生变化之中。祝福你,也希望经常回来看看。”虽然言辞间透露出长辈般的温情,但这份回复也被解读为对问题的一种回避。
元安还批评了阿里的大公司病,认为公司内部创新瘫痪,官僚主义盛行。他提到,阿里近年来收购的多家公司,如口碑、饿了么、优酷和Lazada等,大多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只有高德和UC算是成功案例。元安认为,问题在于阿里过于重视运营数据,而忽视了长期服务的重要性,缺乏打磨产品的耐心。
在创新方面,元安指出,除了电商衍生的阿里云和闲鱼外,阿里独立创新的业务稀缺。钉钉和夸克虽然成为了少数亮点,但整体上,阿里的创新步伐显得乏力。同时,官僚主义也在公司内部蔓延,员工们花费大量时间在PPT汇报上,而真正需要决策时却犹豫不决。绩效黑箱的存在更是让踏实做事的员工感到心寒。
元安还提到了阿里人才体系的崩塌。他批评公司过度迷信外部“空降兵”,导致新人缺乏文化认同。员工级别的严重通胀和论资排辈的现象堵塞了晋升通道。绩效与薪资挂钩但不公开的做法,使得主管权力过大,期权激励失效。元安直言:“我们仍旧是个大公司,但我们变得平庸。”
马云的温和回应被一些人解读为无力感的表现。与2023年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时,马云在内网激昂地喊出“阿里会变!阿里会改!”的表态相比,这次回复显得含蓄得多。马云将问题归结为发展的“必然过程”,以长辈的宽容对待年轻人的莽撞,却回避了制度性的病灶。他的祝福多于承诺,“经常回来看看”更像是对老友的客套,而非对批评的实质性接纳。
元安的离职长文之所以能引起全网共鸣,是因为阿里曾是互联网人的“精神图腾”,如今却成为了大公司病的典型样本。他的控诉撕开了整个行业的焦虑:随着增长放缓,KPI压过了理想主义,大厂员工们从“改变世界”的壮志中跌落回“保住饭碗”的现实。老一辈阿里人怀念“帮助他人”的初心,而新一代员工则困在“绩效内卷”的困境中。这种撕裂正是转型阵痛的缩影。
阿里管理层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蔡崇信曾公开反思过公司的困境,吴泳铭也喊出了“重新创业”的口号,试图唤醒初创期的狼性。然而,破茧重生远比写一封股东信来得艰难。元安的离开,像是一滴水映出了整片海洋的转向。在互联网告别草莽狂奔的时代背景下,理想主义者的出走与巨头的踉跄转身,都是时代换轨的必然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