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与传统艺术交汇的十字路口,一场别开生面的机器人马拉松悄然拉开序幕。4月19日,20个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在赛道上演绎了一场既充满喜感又略带尴尬的竞赛。有的机器人横冲直撞,撞毁了围挡;有的步履蹒跚,难以保持直线;还有的起跑未稳,便直接摔倒在地。这一幕,似乎预示着当人工智能(AI)热潮席卷各个行业时,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可能比预期中更加显著。
这股AI浪潮同样冲击了短剧领域,尤其是那些以奇幻、玄幻和科幻为主题的短剧。在这些作品中,平凡的职场人士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各种动物,或是穿越到另一个世界送外卖,甚至作为幸存者进入未来世界。然而,2025年下半年即将迎来的AI短剧井喷,背后却隐藏着不少挑战与困境。
周鑫(化名),一位短剧制作人兼导演,在亲身尝试后深刻体会到,AI短剧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为了打造一部职场奇幻AI短剧,他的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和资源,购买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AI工具会员,但即便如此,也往往需要多次尝试才能得到勉强合格的镜头。AI工具生成的分镜不尽如人意,周鑫不得不安排专人负责手绘分镜,前后绘制了数百张。经过半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6集成品,但成本高达六七万元。
然而,这部作品却充满了瑕疵。除了大场景看起来颇为酷炫外,其他部分几乎全是短板。人物角色的AI痕迹过重,说台词时只有声音而无嘴部动作,剧情几乎完全依赖于后期配音推动。这部作品更像是一个配音秀,而非真正的短剧。“实际效果只有构想的三成左右。”周鑫无奈地说道。
AI工具生成的“59分作品”在行业内并不罕见。观众们常常调侃,AI短剧的演员虽然不会塌房,但会面瘫。而那些镜头不流畅、节奏怪异的作品,更是被戏称为“PPT式短剧”。陈嵩(化名)的影视制作公司原本专注于企业广告片和宣传片,但从去年开始尝试短剧制作,主要是古偶和霸总题材。今年,他大力进军AI短剧领域,希望打造类似于《三体》的科幻作品。然而,尽管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地制作,但第一集在抖音等平台上线后,点赞量从7000多一路下滑,最后一集仅获得200多赞。
尽管业内流传着许多令人振奋的故事,如《兴安岭诡事》在全网获得5000万播放量,抖音原生端收益超过30万元,但这样的成功案例毕竟是少数。更多时候,AI短剧的制作成本虽然只有实拍的两三成,甚至更少,但质量却难以令人满意。许多小型创作公司虽然也在发力AI短剧,但往往只能是草草尝试、草草退场。
宋方用(化名),一位拥有十几年影视行业从业经验的制作人,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来探索AI短剧。他们招聘了两名有AI经验的员工自学各种AI工具,还招了一个AI运维来测试不断更新的功能。然而,AI短剧的开工日期却一再推迟。宋方用发现,AI功能的更新迭代速度太快,很多时候作品还没上线就已经过时。他们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学习新技术上,至今仍未有一部成品短剧问世。
在宋方用看来,这些AI短剧都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短剧。它们只是为了使用AI技术而进行的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舍弃和放低预期。“就像是为了醋而包了一盘饺子。”他感慨道。尽管AI短剧的风口正热,但冷水已经悄然降临。
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纷纷推出AI短剧扶持计划,举办各种AIGC短剧比赛,吸引了大量创作者参与。然而,在火热的风口之下,入局者们仍然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主体一致性、镜头语言以及超现实创意的实现等问题,都成为了制约AI短剧发展的瓶颈。即使有些作品触碰到了商业化的可能,但更多的创作者只能是草草收场。
面对这样的困境,一些创作者选择了回归传统制作方式,而另一些则决定更加谨慎地使用AI技术。他们仍然相信,AI短剧的风能够把人吹向想象空间更大的远方。但这个远方,并非人人都可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