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半年IPO受理工作的圆满结束,6月30日成为了沪深北三大交易所集中受理拟上市企业IPO申请的关键节点。在这一天,共有41家企业递交了上市申请,为这半年的申报工作画上了句号。
据统计,6月份三地交易所单月新增受理企业总数高达150家,与去年同期相比激增了4倍之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IPO市场迎来了“大水漫灌”式的增长。事实上,在2023年6月同期受理家数中,今年6月的占比仅为60%,显示出市场在谨慎复苏中寻求新的平衡点。
这一轮申报热潮恰逢政策窗口期。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了一系列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举措,其中包括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以及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到创业板上市。受此利好政策影响,6月份创业板首次受理了未盈利企业的IPO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轮申报潮中,除了未盈利企业备受关注外,其余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样强劲。特别是在北交所和深市主板方面,这一特征尤为明显。据统计,6月份新受理的北交所IPO企业最新一年的扣非净利润平均值达到了0.91亿元。
从受理家数来看,6月份北交所的受理数量独占鳌头,成为投行保荐的首选地。数据显示,北交所6月份共受理了97家企业的IPO申请,较去年同期增长了逾200%。这一增长势头甚至超过了过去几年的表现,显示出北交所对IPO企业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相比之下,深交所和上交所的受理家数虽然也有所回温,但仍与去年相比有明显差距。不过,随着6月申报高峰的结束,上半年IPO受理的全景也逐渐浮出水面。据统计,上半年沪深北三地交易所共有177家IPO企业获得受理,其中北交所占据了115家,显示出其在IPO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在北交所受理的企业中,盈利能力成为了一大看点。以6月份新受理的97家IPO企业为例,这些企业的扣非净利润平均值高达0.91亿元。其中,乔路铭更是以4.11亿元的扣非净利润成为了北交所本轮受理的“盈利王”。还有多家企业的扣非净利润超过了2亿元,显示出北交所受理企业的强劲盈利能力。
与此同时,科创板和创业板也迎来了未盈利企业的IPO申请。特别是在科创板方面,6月份共有18家企业获得受理,其中5家为非盈利企业,占比近30%。这些未盈利企业大多属于“硬科技”领域,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成长潜力。而在创业板方面,6月份也迎来了首单未盈利IPO项目——大普微。
深市主板也迎来了多家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的IPO企业。据统计,6月份深市主板新受理的9家IPO企业最新一个会计年度的扣非净利润平均值达到了5.75亿元。其中,惠科股份以25.89亿元的扣非净利润成为了深市主板的“盈利之星”。
上半年IPO市场呈现出谨慎复苏的态势,北交所、科创板和创业板各自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随着政策的不断放宽和市场的逐步回暖,未来IPO市场有望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