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牛肉市场经历了从高价到低价的剧烈波动,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养殖户和生产企业的命运,也深刻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餐饮业的经营策略。
自2014年起,牛肉价格持续攀升,至2022年达到高点,每公斤价格逼近86元。然而,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牛肉批发价格开始下滑,至2024年下半年已跌至每公斤60元左右,创下近五年新低。这一趋势给国内牛肉生产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11月,一头肉牛出栏平均亏损超过1600元,多数养殖场户已连续多月面临亏损。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牛肉进口国,其进口量仍在持续增长。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25年中国牛肉消费量将达到1158.7万吨,进口量将达到382.5万吨,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进口牛肉的持续增长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国产牛肉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中国畜牧业协会联合多个主产区协会,向调查机关提交保障措施调查申请,认为进口牛肉数量的急剧增长对国内产业造成了重大不利影响。
商务部于2024年12月27日对进口牛肉进行了保障措施立案调查。这一举措反映了国内牛肉产业对保护自身利益的迫切需求。
回顾过去,牛肉市场的“牛周期”曾在2019年前后达到巅峰。当时,猪肉价格高企带动了牛肉价格上涨,同时疫情导致的进口暂停进一步推高了牛肉价格。然而,自2022年以来,这一繁荣景象逐渐消退,众多肉牛育种养殖参与者严重受损。
以伊赛牛肉为例,这家曾以年屠宰30万头肉牛、营业收入27亿元的新三板上市公司,在短短两年内因市场低迷而陷入破产清算。同样,鹏都农牧、黑龙江恒阳牛业、陕西秦宝牧业等企业也遭受了重创。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牛肉产业在产品质量、标准化、养殖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市场存在显著差距。以冰鲜牛肉为例,国内生产的冰鲜牛肉保质期大都在15天左右,而进口冰鲜肉则能将保质期拉长到3至6个月。这种差距源于优质的包材技术和标准化的分割方式。
国内牛肉市场的标准化程度也远低于国际市场。进口牛肉通常有着明确的分割标准和品种、牛龄划分,而国产牛肉则缺乏类似的分级体系。这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时难以判断牛肉的品质和口感。
尽管市场低迷给国内牛肉产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也为行业提供了反思和转型的机遇。业内人士认为,只有通过提高养殖技术、标准化生产、降低成本等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产牛肉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牛肉价格处于低位,但业内对于未来市场走势的判断并不一致。有观点认为,随着源头牛的减少,低价市场行情可能在今年五六月份结束。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进口牛肉的补充和国内消费习惯的变化将使牛肉价格难以大幅回升。
无论如何,国内牛肉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转型,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并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