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国家税收制度的悠久历史时,“免税凭证”这一概念常常引起人们的兴趣。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诸多新鲜事物应运而生,税收制度的演变便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局势紧张的背景下,国家间的关税征收已成为常态。
或许有人认为关税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早在数千年前,关税制度便已存在,尽管相关记载仅见于古典文献,缺乏实物证据,难以令人信服。但历史事件的真相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水落石出。
1957年4月,在安徽省寿县,这一历史谜团终于得以解开。当时,村民们正在集体修筑九里圩护堤,两位农民在取土时意外挖出了四件奇特的“竹片”。这些“竹片”因覆盖泥土而难以辨认,村民们仅因其重量推测可能是铜铁之类的金属,便将其捡起放在一旁,后来甚至成了孩子们的玩具。
幸运的是,同年,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包括专家来到村里宣传文物保护知识。一位专家偶然间发现了孩子们手中的“竹片”,仔细辨认后大惊失色,意识到这些“竹片”实为珍贵文物。经过专家们的深入研究,这些“竹片”被确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并非真正的竹子,而是青铜铸造,外形类似竹子。
这些青铜制品名为“青铜错金鄂君启节”,分为“舟节”和“车节”两种,分别用于水路和陆路的通行。每件节上都刻有铭文,记录了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的舟节和车节,以及他在水路和陆路交通运输的路线、运载额、运输种类和纳税情况。简而言之,“青铜错金鄂君启节”是古代帝王颁发给行商客旅的“交通凭证”,除竹节形外,还有其他形状如虎形、马形、龙形等。
“青铜错金鄂君启节”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税收制度和交通运输具有重要意义。据考古专家介绍,这类节原本共有10件,但至今仅发现了5件,其中1件是考古队挖掘出土的。若能集齐剩余的5件,无疑将为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