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我国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从月球背面采集并带回了1935.3克珍贵月壤样品,这一壮举标志着人类在月球探索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这些样品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推动了月背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支由上百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正紧锣密鼓地对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他们获得了16克样品,并在离子探针实验室中争分夺秒地展开检测工作。
该所研究员李秋立表示,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品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全世界都对其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作为科研人员,他们肩负着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力量、尽快揭示月球演化新知识的重任。
研究团队首先从月壤中挑选出了首批108颗玄武岩岩屑颗粒,并计划获取它们的年龄信息。李秋立及其团队利用离子探针技术,在极小的范围内对岩屑颗粒进行了精确的分析。
经过短短三个月的努力,研究团队成功完成了对108颗玄武岩岩屑的年龄分析,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其中绝大部分岩屑颗粒的年龄为28亿年,而有一颗42亿年的玄武岩岩屑非常特殊,是嫦娥六号返回样品中最古老的玄武岩。
这一发现表明,月球背面的岩浆活动至少持续了14亿年,月幔深部的性质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成果为人类首次揭示了月背火山活动的认知,为了解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关键科学证据。
除了年龄分析,科研人员还对月壤样品进行了古磁场研究。他们挑选出4颗毫米级的玄武岩岩屑,通过高灵敏度的超导磁力仪,首次获得了月背的古磁场信息,填补了月球古磁场记录中长达十亿年的数据空白。
研究发现,月球在距今28亿年时具有一个增强的磁场,这与之前的认识有所不同。通过对嫦娥五号月壤的持续研究,科研人员还成功获得了月球20亿年前的磁场信息,进一步丰富了对月球不同时期磁场及其内部活动状态的认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表示,我国对月球样品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飞速进展和一系列原创性重大突破。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证明了我国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我国已向多个单位分发了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并在月背样品特征、月球演化活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未来,随着更多月壤研究项目的部署和开展,科研人员将继续深化对月球的认识,有望揭开更多月球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