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谷歌“捕日者计划”来袭:2027年发射卫星,太空AI算力新征程开启

   时间:2025-11-05 15:40:3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谷歌宣布启动一项名为“Project Suncatcher”(捕日者计划)的太空AI基础设施项目,计划通过太阳能驱动的卫星星座,在近地轨道构建可扩展的机器学习计算系统。该项目预计于2027年发射两颗原型卫星,与行星实验室(Planet)合作验证技术可行性,标志着AI算力正式迈入太空时代。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将该项目称为“全新的登月计划”,其核心在于利用太空近乎无限的太阳能资源。据研究,太阳每秒输出的能量达3.86×10²⁶瓦,远超人类当前总发电量的100万亿倍。在特定轨道上,太阳能板的发电效率可比地面高8倍,且可实现近乎持续的供电,大幅减少对电池储能的依赖。

与传统思路不同,谷歌并未选择将太空电力传输回地面数据中心,而是直接在轨道部署由太阳能卫星组成的“AI数据中心”。这些卫星通过自由空间光学星间链路(OISL)联网,形成可扩展的计算集群。项目论文《迈向未来基于太空的、高度可扩展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系统设计》详细阐述了技术路径,指出该方案可规避地球电力供应瓶颈,满足AI算力指数级增长的需求。

系统设计面临四大技术挑战。首先是星间链路带宽问题:大规模机器学习需在加速器间分配任务,要求卫星间通信速率达每秒数十太比特(Tbps)。谷歌通过多通道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与空间复用方案,在实验平台实现了单向800Gbps(总计1.6Tbps)的传输速率。为弥补距离导致的功率衰减,卫星需以公里级紧密编队飞行,形成“网络化星座”。

卫星编队控制是另一难题。谷歌基于希尔-克洛赫西-威尔特方程开发了数值模型,分析81颗卫星组成的集群在650公里轨道上的动力学特性。模拟显示,在集群半径1公里、卫星间距数百米的条件下,通过适度轨道调整即可维持稳定构型。地球引力场的非球形特性与大气阻力是主要扰动因素,但模型证实其影响可控。

硬件抗辐射能力已通过验证。谷歌在粒子加速器中用67MeV质子束测试了新一代Trillium架构TPU,结果显示其高带宽内存(HBM)子系统在累积辐射剂量达2krad(Si)时才出现异常,远超预期五年任务总剂量750rad(Si)的防护标准。极限测试中,单芯片承受15krad(Si)辐射未发生硬故障,证明其具备太空应用潜力。

经济性分析显示,随着发射成本持续下降,天基数据中心有望在2030年代中期具备竞争力。谷歌预测,若成本学习率保持,发射价格将降至每公斤200美元以下,届时天基系统的“每千瓦/年”运营成本可与地面数据中心持平。这一突破将彻底改变AI基础设施的布局逻辑,使太空成为算力竞争的新战场。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