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用电“超万亿”看中国经济:向新前行、稳定发展、普惠民生

   时间:2025-11-03 18:50:3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全社会用电量,这一被视为经济“晴雨表”的指标,正以独特视角展现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7.77万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其中,7月、8月连续两月用电量“超万亿”,相当于东盟国家全年用电量总和,全球范围内首次出现单个国家月度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

用电量的攀升,折射出中国经济向新而行的强劲动能。在陕西杨凌,这个被誉为“中国农业硅谷”的地方,无人机盘旋、摄像头布网、传感器密布,物联网技术让传统农田变身智慧温室。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电力的支撑让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2%,领跑三大产业,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推进,正成为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关键力量。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领域的用电需求同样爆发式增长。广东、广西等南方五省区,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前三季度同比增长46.05%,贵州因49个重点数据中心的建设,用电量增幅高达72.92%。算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赛道,而其背后是电力供应的稳定支撑。与美国因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引发争议不同,中国为算力产业提供的充足电力,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

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崛起,再到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用电数据如同一份“体检表”,清晰呈现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健康态势。从“80%以上人口无电可用”到14亿人“用电自由”,从发电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到深圳成为全球首个超充站数量超过加油站的城市,这一历程不仅是中国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的缩影,更是一个民族向新而行、乘绿腾飞的时代见证。

用电量的稳定增长,同样是中国发展稳定性的生动体现。今夏,普通家庭对电力供应的“无感”,背后是高水平供需平衡的支撑。曾几何时,“拉闸限电”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困扰,而如今,在全球能源供需失衡的背景下,中国为何能“稳坐钓鱼台”?答案在于战略上的主动布局。

高温气冷堆、可控核聚变等关键技术的突破,白鹤滩水电站、乌兰察布储能电站等重大工程的投产,让能源供应链的“命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国家急迫需求和长远目标出发,聚焦能源、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高自给率;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形成“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格局,筑牢发展“压舱石”。

全国一盘棋的统筹思维,同样是中国经济稳定性的关键。西北的风“点亮”大湾区的灯,西南的水“照亮”长三角的厂,电力资源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全国购”。一个高标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完善,持续释放改革红利。重庆跃升消费第一城,安徽成为汽车产量第一省,湖北经济增速居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叠加效应,让后发地区实现弯道超车,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广”的特点得以充分展现。

用电量的增长,更体现了中国发展的普惠性。在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投资3025万元的户户通电工程和2.8亿元的联网工程,让大山深处的村寨灯火通明、产业兴旺。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却实现全民通电的国家,电力建设维护成本高昂,短期难以收回,但中国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让河北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高氟水、苦咸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3046公里“绿色长城”;海拔5200米的5G—A基站为雪域高原开辟数字高速路……这些重大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更凸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投资于人、服务于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仅是发展自身,更是造福世界。在巴西,中国特高压技术让清洁水电跨越5个州,满足约2200万人口用电需求;在沙特,500万个中国智能电表撑起西部和南部9个地区的智能电网;在肯尼亚,中企承建的加里萨50兆瓦光伏发电站,不仅满足逾38万人口的用电需求,每年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4万吨。互利共赢、和合共生,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也是人间正道、天下大道。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