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独家获悉,专注于低空出行领域的创新企业维新宇航科技(西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新宇航”)近期完成种子轮与天使轮两轮融资,累计融资规模接近亿元人民币。本轮天使轮融资由慕华科创领投,资金将重点投向首款主力机型Vector 5全尺寸样机的试飞筹备、适航认证推进以及长三角地区新生产线的建设,同时启动混合动力技术验证与第二代机型Vector 11的研发工作。
作为2023年成立的航空科技新锐,维新宇航聚焦大载客量、大载重的智慧空中出行产品开发,已形成覆盖7座3吨级复合翼纯电/混动eVTOL(Vector 5)、11座3吨级固定翼eCTOL(Vector 11)及缩比验证机的完整产品线。其中,核心机型Vector 5最大起飞重量达3180公斤,航程300公里,巡航速度250公里/小时,全尺寸样机已于2025年6月正式下线。
公司创始人何威兼具中美航空运营经验,曾在美国、香港地区主导航校及公务机公司运营,持有中美航线机长及飞行教员资质,在航空器商业化、产品定义及适航认证领域积累深厚。核心研发团队汇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专家、西北工业大学技术骨干及局方适航审定人员,具备百吨级主力机型研发及多项目适航审定经验。
在研发体系构建上,维新宇航创新采用“1:5、1:4、1:2”三级缩比验证模式。目前,纯电版Vector 5已完成1:5、1:4缩比机试飞验证,1:1全尺寸样机顺利下线,其中1:4缩比机已实现千万级商业化收入。预计今年底,团队将完成全尺寸样机首次载货试飞,并启动混合动力技术验证。
产品定位方面,维新宇航通过分析全球50年畅销机型数据发现,6-8座、2.6-3.3吨级垂直起降机型在应急管理、医疗救援等场景占据70%市场份额,且客户复购周期稳定。基于此,Vector 5被定义为7座3吨级eVTOL,采用100%国产供应链,成本较国际竞品降低66%。针对医疗转运场景,该机型舱内可容纳标准航空担架,配备四点式快速锁定装置,医护人员可在15秒内完成装卸,效率较传统直升机提升60%。机舱预置6组电源接口及氧气终端,可同时为除颤仪、呼吸机等8类医疗设备供电。
第二代产品Vector 11则瞄准全球1.5-2万架8-12座固定翼飞机的迭代需求。据测算,20%存量机型将在5年内更新,30%运营商面临盈利压力。通过电气化技术,Vector 11运营成本可降低60%,有望快速切入该增量市场。
商业化进程方面,维新宇航在全尺寸样机量产前已通过1:4缩比机实现收入突破。目前,已完成青海警用部门、山东国企及印尼制造业企业等5家客户交付,近期新增1架订单,累计营收超千万元。创始人何威透露,1架缩比机作业效率相当于2-3架传统复合翼无人机,在森林巡检、应急防火等场景形成口碑效应,预计明后年订单将保持翻倍增长。为应对交付需求,公司计划下半年在长三角建设新生产线,为2026年Vector 5量产奠定基础。
海外市场拓展同步加速。维新宇航已在印尼设立分部,服务东南亚海岛运输及高端旅游市场;2026年计划布局中东,聚焦海上石油平台输送及VIP出行领域。团队预判,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eVTOL赛事转运将成为行业爆发契机,公司拟借此拓展欧美市场。
对于投资逻辑,慕华科创表示: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驱动的万亿级赛道,eVTOL是其核心载体。维新宇航团队由大飞机总师、前适航高官及资深运营专家组成,构筑了行业最高的适航取证壁垒。公司以技术成熟的复合翼构型切入应急救援等刚需市场,战略清晰且产品力突出,展现了卓越的工程化与产业化能力。这支掌握中国低空经济“钥匙”的团队,有望成为定义未来空中交通的核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