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雷军的心结与小米的突围:自建工厂能否彻底打破“组装厂”质疑?

   时间:2025-10-31 18:54:0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10月28日,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正式投入运营,这座工厂是小米继北京昌平手机智能工厂、北京亦庄汽车超级工厂之后,打造的第三座大型智能生产基地。首期项目聚焦空调产品,标志着小米在智能制造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公开资料显示,武汉工厂占地50万平方米,涵盖六大核心空调分厂及实验楼、成品物流库等配套设施。通过全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该工厂实现了生产、信息、设备的深度融合。首期投资25亿元,从动工到投产仅用336天,规划峰值年产能达700万套,每6.5秒即可下线一台高端空调,关键部件100%采用AI视觉质检技术。

投产仪式上,小米创始人雷军与总裁卢伟冰共同现身。卢伟冰在致辞中强调,武汉已形成"设计-研发-生产-验证"的完整产业闭环,未来将成为小米大家电的核心制造枢纽。他特别指出,这座标杆工厂的建成,标志着小米从代工模式向硬核智造的转型取得实质性突破。

这场转型背后,是小米长期面临的行业质疑。今年8月,社交平台爆发关于"小米空调线上销量超越格力"的争论,涉及卢伟冰、王化等高管与格力方面的多轮交锋。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空调出货量突破540万台,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50%,在奥维云网排名中位列第四。但代工模式始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2018年进入空调市场时,小米采用代工方式快速布局,这种策略虽符合其互联网基因,却被质疑"缺乏核心技术"。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曾公开质问:"你的技术是什么?"今年5月,消费者发现小米空调外包装标注制造商为北京小米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内部标牌却显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引发"直接买长虹更划算"的调侃。这些争议反映出市场对小米代工模式的深层担忧。

雷军在投产仪式后发布的微博中,着重强调了"小米澎湃智能制造平台"对设备的智能控制能力。他透露,该平台使生产效率和质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这与此前昌平手机工厂强调的"绝大部分设备自主研发"形成呼应。去年竣工的昌平工厂投资24亿元,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年产能达1000万台旗舰手机,其自动化程度之高曾引发行业关注。

这种转型逻辑在小米管理层的多次表态中清晰可见。卢伟冰在人民网《交锋》栏目中直言,科技消费品的本质是科技与产品的结合,营销只是放大器。他特别指出,代工是先进的产业分工形式,但小米通过开设自有工厂实现了对生产环节的深度掌控。这种转变与雷军今年第六次个人年度演讲中的表态一脉相承——当时他痛陈外界对小米"组装厂"的偏见,称这些言论曾让他陷入严重内耗。

市场对小米的认知转变始于其重资产投入。雷军举例称,去年手机和汽车智能工厂投产后,网络上关于"小米是组装厂"的批评显著减少。这种转变背后,是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战略需求。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三星、华为凭借芯片、系统等核心技术建立高端壁垒,而单纯依靠硬件堆砌的模式难以获得市场技术信任。

对于雷军而言,撕掉"组装厂"标签不仅关乎企业高端化,更涉及个人尊严与公司历史定位。作为中国科技圈少有的连续创业者,他始终希望证明中国公司能打造世界级技术产品。小米早期凭借"1999元"性价比模式成功,但雷军深知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如同沙滩上的城堡。投资者眼中,"组装厂"与"科技公司"的估值差异巨大,这直接关系到小米能否获得类似苹果、英伟达的市场认可。

从代工到自造,从组装到智造,小米的转型路径在武汉工厂的投产中愈发清晰。这座集AI质检、智能控制、全链路制造于一体的标杆工厂,正在重构外界对小米的认知框架。当雷军在微博上宣布"智能制造领域又往前迈了一大步"时,或许意味着那个困扰他多年的心结,正在慢慢解开。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