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宣布,由大钲资本、淡马锡和淡明资本组成的财团,计划通过协议安排推动公司从港交所退市。这一决定标志着安能上市四年后主动选择退出公开市场,同时公司首席执行官秦兴华将转任高级顾问,逐步淡出核心管理层。
根据公告,财团已获得秦兴华及首席运营官金云的不可撤销承诺,二者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35.74%的已发行股份。此次私有化方案拟以每股12.18港元的价格收购,对应公司估值约143亿港元,较2025年9月3日(未受干扰日)8.2港元的收盘价溢价48.54%。该价格被确定为最终报价,财团明确表示不会进一步提高。
安能解释称,自2021年上市以来,公司股价长期低迷,交易量持续萎缩,导致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受限。与此同时,维持上市地位需承担行政合规、信息披露等固定成本,管理层也需投入大量精力应对监管要求。综合评估后,公司认为退市可立即节省开支,并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以提升运营效率。
回溯至2021年11月,安能以“港股快运第一股”身份登陆港交所,发行价13.88港元,市值约151亿港元。然而,其股价表现未能延续上市初期的热度,2023年3月市值一度跌至56亿港元,较峰值蒸发超百亿港元。同期上市的满帮集团在纽交所也面临类似困境,目前市值136亿美元,较上市首日的233.58亿美元大幅缩水。
面对资本市场的压力,安能自2022年起启动战略调整。财报显示,当年公司营收93.35亿元,同比下降3.22%,净亏损4.08亿元,但较2021年的20亿元亏损收窄79.73%。秦兴华提出“以利润和品质为核心”的新战略,推动业务结构优化:一方面聚焦300kg以下中小票市场,升级“3300”产品并取消特殊加收费;另一方面裁撤55个中小分拨中心,将总数从136个压缩至81个,同时通过优化运输路线降低干线成本。2023年,公司票均重从106公斤降至93公斤,单位运输成本环比下降5.1%,全年平均运单时长缩短10.1%。
战略转型成效在2024年显现。公司全年经调整税前利润达10.84亿元,同比增长65.7%;净利润8.37亿元,增幅64.2%;毛利18.42亿元,同比增长45.2%;货运总量1415万吨,同比增加17.5%。然而,管理层变动随之而来:大钲资本2022年成为最大股东后,创始高管“铁三角”解体,祝建辉、王拥军相继离职,仅秦兴华留任。此次退市计划中,秦兴华将彻底退出核心管理层,金云则继续担任高级顾问。
安能坦言,宏观经济挑战与零担货运行业竞争加剧,迫使公司需推行可能影响短期财务的战略举措。退市后,公司将摆脱资本市场预期、股价波动及信息披露压力,以更灵活的姿态推进长期规划。推动此次私有化的大鲲资本,曾主导瑞幸咖啡重组——2020年瑞幸财务造假危机后,大鲲资本收购其控制权并更换管理层,最终助力公司扭亏为盈。这一案例被业内视为安能退市后的潜在发展路径。
尽管退市可减轻财务披露负担,但安能仍需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当前,顺丰、德邦、壹米滴答等企业占据重要份额,其背后不乏京东、极兔等资本支持。2025年上半年,安能营收56.25亿元,同比增长6.4%;毛利8.8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零担货运总量682万吨,增幅6.2%。行业专家指出,大鲲资本后续可能通过收购或出售安能资产实现退出,而公司是否重返二级市场,将取决于上述策略的落地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