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稀土“王牌”在手,俄罗斯欲建产业,是竞争还是融入中国生态?

   时间:2025-10-27 19:07:1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近日宣布,将投入7000亿卢布打造本土稀土产业链,试图在资源领域复制中国模式。然而,这一计划从启动之初便面临多重挑战,其可行性引发广泛讨论。俄罗斯虽坐拥全球第二或第四大稀土储量,但实际可开采量不足千万吨,技术瓶颈与市场逻辑的双重制约,让这场“豪赌”充满变数。

中国稀土产业的崛起并非单纯依赖资源储备,而是通过数十年技术攻关与产业链整合,形成了全球超九成的加工能力。这种垄断地位不仅源于技术壁垒,更在于对市场定价权的绝对掌控。若俄罗斯试图通过“砸钱”突破技术封锁,可能面临两难困境:一旦成功,全球稀土市场将新增强大竞争者,稀释中国现有优势;若失败,则可能因资源开发成本过高而陷入被动。

从权力博弈视角分析,稀土的战略价值远超经济范畴。中国能对西方实施“卡脖子”策略,核心在于独家供应地位赋予的议价权。若俄罗斯掌握完整产业链,西方在遭遇供应链危机时可能转向俄方寻求合作,甚至通过解除部分制裁换取稀土资源。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局面,不仅削弱中国对西方的威慑力,更可能催生新的地缘风险——俄罗斯或利用自产稀土强化军工产业,并向与中国存在冲突的国家输出先进武器。

面对传统思维下的“教与不教”困境,真正的高手往往选择重新定义问题。俄罗斯的真实需求并非单纯获取技术,而是通过稀土产业突破经济封锁、增加对抗西方的筹码。中国可借此契机,以资本、技术与管理标准为纽带,在俄境内建立绝对控股的稀土加工厂。这种模式既守住技术底线,又将影响力渗透至俄罗斯资源腹地,实现“控制权优于所有权”的战略目标。

荷兰ASML公司的光刻机运营模式提供了现实参考——通过控制设备所有权与使用权,将客户锁定在自身技术体系中。中国若能在稀土领域复制类似生态,不仅可将俄罗斯转化为产业链下游环节,还能通过标准输出塑造全球市场规则。这种“系统思维”远比技术封锁更具持久性,它以“共生”为表象,以“主导”为实质,符合未来生态系统竞争的底层逻辑。

当前全球产业竞争已进入生态对决阶段。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通过基础设施、工业标准与发展模式的系统输出,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经济生态。这种模式与冷战时期的零和博弈截然不同,它以“多赢”为策略,以“规则制定”为目标,为参与方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悄然完成权力重构。俄罗斯若想突破稀土困局,需摒弃“另起炉灶”的执念,转而寻求融入更高级的产业生态。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