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因工作前往沈阳出差,特意探访了当地一家备受热议的“网红超市”——开心农场A会员店。这家被网友称为“东北版山姆”的超市,在实地探访后发现,其独特之处远超想象,甚至难以用现有零售模式简单定义。
走进卖场,最直观的感受是生鲜区的“接地气”陈列。一楼水果区,榴莲、椰子、甘蔗等热带水果被现场切割,空气中弥漫着果香,试吃摊位前围满顾客,叫卖声此起彼伏。二楼蔬菜区同样采用托盘堆放模式,价格亲民,品类丰富,通道宽敞,消费者可自由挑选。水产区虽规模不大,但经典品类齐全,价格极具竞争力,还设有宽敞的加工区,提供现制海鲜产品。
如果说生鲜区是“农贸集市”的升级版,那么二楼的熟食区则堪称“美食博览会”。这里聚集了数十个独立品牌档口,形成三条美食街,从东北特色小吃到地方名点应有尽有。每个档口前都挤满顾客,试吃、点单、打包的场景热闹非凡。与胖东来相比,这里的品牌独立性更强,烟火气更浓,几乎能一站式品尝到东北大部分小吃。
这家超市的“反差感”还体现在装修与性价比的平衡上。卖场整体装修简约,吊顶裸露,照明采用基础灯具,装修成本明显被压缩。但在美食区,设备投入毫不吝啬,宽阔的加工空间和现代化厨具保障了出品效率。这种“轻装修、重体验”的策略,反而让消费者更聚焦商品本身。记者随机拍摄的几组商品价格显示,其性价比远超同类超市,这得益于“宽类窄品”的选品逻辑——商品种类不多,但每个类别都是精挑细选的爆款。
开心农场的独特模式,打破了传统商超的固有框架。它既像乐尔乐一样追求极致性价比,又借鉴了山姆的精选SKU策略;既保留了农贸集市的丰富品类,又融入了胖东来式的烟火气,还叠加了美食街的社交属性。这种“四不像”的组合,通过低成本物业改造和模式创新,实现了客流与业绩的双重爆发。
在沈阳零售市场,开心农场的成功证明了一个道理:零售的本质不是豪华装修或海量SKU,而是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当一家超市能把“性价比”做到极致,把“体验感”拉满,即使没有精致的服务或高端的环境,依然能成为现象级存在。这种模式或许无法直接复制,但其背后的逻辑——聚焦核心需求、简化非必要环节、放大差异化优势——值得整个行业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