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清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臣在近日举办的先进电池产业集群论坛上透露,国内首条3GWh级干法电极量产线将于明年在江苏常州正式投产。这条由其团队自主研发的产线不仅标志着我国干法电极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更将推动新能源产业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升级。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王臣带领团队用15年时间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使中国干法电极技术跻身国际前列。
干法电极技术通过将活性物质与导电剂直接压制成膜,省去了传统湿法工艺中的溶剂涂布和烘干环节。这种革新工艺不仅能降低30%以上的生产成本,还能提升电极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同时避免溶剂污染,为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前沿领域提供关键支撑。据王臣介绍,该技术已实现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其核心装备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热压压辊温差控制在±1℃,辊缝调节精度达±1微米。
2010年,王臣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组建研发团队时,国内干法电极技术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核心材料和装备完全依赖进口。依托研究院的产学研平台,团队与清华本部材料专家、深圳本地电池企业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经过十年攻关,逐步攻克粉体分散、热压成膜等关键技术。2020年全球供应链危机成为转折点,团队抓住机遇实现技术转化,在肇庆建成100万平方米生产线,打破国外材料垄断。
产业化的突破离不开深圳完善的创新生态。王臣特别提到,负极材料龙头企业贝特瑞在公司成立初期即参与投资,共同开发专用材料;天使投资基金则从资本端为技术转化提供支持。这种"研发在深圳、量产在全国"的布局,使清研电子既能依托深圳的产业链优势——这里聚集了从材料到检测的全链条资源,又能通过外地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目前,公司已建成国内首条车规级干法电极生产线,成为全球仅有的两家实现量产的企业之一。
在王臣看来,深圳的创新基因体现在整个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他举例说,当团队需要测试新型导电剂时,周边30公里范围内就能找到配套企业;当设备研发遇到瓶颈时,本地装备制造商可以迅速组建联合攻关小组。这种"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环境,让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化周期大幅缩短。数据显示,深圳锂电产业链企业已超过2000家,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对于技术发展方向,王臣认为电池安全将呈现三维进化:电芯层面追求更高能量密度,系统层面构建多级防护体系,材料层面加速固态电解质研发。清研电子正实施"一核三元"战略,以粉体干法成膜技术为核心,同步拓展超级电容器、高频高速覆铜板等应用场景。他特别强调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性:"中国锂电产业已具备全球话语权,通过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可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标准优势。"
随着常州量产线的投产,清研电子将形成年产能超4GWh的生产规模。王臣透露,团队正在研发新一代干法工艺,计划将电极厚度压缩至现有水平的三分之一,进一步提升电池体积能量密度。这项突破或将重新定义新能源装备的技术路线,为全球电池产业升级提供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