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进行了一场长达近两小时的通话,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话结束后,谢夫乔维奇迅速宣布,邀请王文涛本周前往布鲁塞尔,就稀土出口管制问题进行深入商讨。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欧盟在稀土问题上态度的重大转变,从之前的强硬立场转向了主动寻求合作。
欧盟方面对稀土出口管制问题表达了强烈关切。谢夫乔维奇指出,中方的稀土管制措施“不合理且有害”,但同时也强调,欧盟并不希望事态进一步升级。数据显示,欧盟企业已经提交了约2000份稀土出口许可证申请,然而处理完成的仅有半数多一点。这一现实迫使欧盟不得不正视稀土供应的紧迫性,因为欧盟不仅稀土原料匮乏,更关键的是,其稀土加工能力几乎为零,而中国则掌控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市场和几乎所有的稀土磁铁供应。
稀土对欧盟而言,不仅仅是工业原料,更是新能源转型的“命脉”。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以及机器人精密部件等,都离不开钕铁硼稀土磁材。而中国不仅在稀土磁材生产上占据主导地位,更掌控着从稀土开采到磁材制造的全产业链技术。商务部此前发布的公告明确指出,稀土相关技术也在管制范围内,这无疑给欧盟的稀土供应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欧盟汽车和机械行业已经感受到了稀土供应紧张带来的冲击。许多汽车企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生产线,面临着减产或交货时间延长的困境,中小型车企的处境尤为艰难。谢夫乔维奇也承认,稀土供应问题对欧盟的汽车和机械行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以瑞典一家企业为例,该企业曾试图绕开中国,购买澳大利亚的稀土矿并进行加工,但结果发现良品率极低,且成本高昂,根本无法在市场上竞争。这充分说明,没有中国的技术,稀土原料就像一堆无用的废土。
尽管欧盟多次提出“去中国化”的口号,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成立“欧洲稀土联盟”,计划在法国开设矿山,在德国建立磁材工厂等,但这些项目大多进展缓慢,甚至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法国的拉罗什矿曾宣称拥有庞大的稀土储量,计划成为欧洲的稀土“粮仓”,但两年过去了,开采设备仍未到位,环保组织也阻止了环评的通过。即使一切顺利,矿山也要到多年后才能投入生产,且初期年产量仅能满足欧盟需求的极小部分。德国的磁材厂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试生产半年以来,产品要么不合格,要么成本过高,根本无法满足车企的需求。
技术壁垒是欧盟在稀土问题上无法绕过的难题。中国发布的公告明确规定,境外企业如果使用中国的稀土技术生产产品,必须获得中方的许可。这使得欧盟“绕开中国买原料”的计划彻底落空。没有技术支持,再多的原料也无法转化为有用的产品。
有人质疑中国是否在利用稀土“卡脖子”,但仔细分析管制的细节就会发现,中方的目的是划清“安全红线”,而非封死合作的通道。商务部的公告特别留出了三个“活口”:一是过渡期规定到特定日期才正式管制境外稀土物项,给企业足够时间履行旧合同;二是对于紧急医疗和灾害救援需要使用的稀土,无需申请许可,只需事后报备;三是对于合规的企业,只要用途不涉及敏感领域,审批过程会加快。这些措施充分显示了中方的诚意和灵活性。
中方加强稀土管制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防止稀土被用于军事等敏感领域,确保国家安全。稀土不仅可以用来制造电动车,还可以用来制造战斗机、核潜艇等军事装备。曾有境外组织试图通过转口贸易将中国的稀土用于军事项目,这才是中方加强管制的真正原因。而欧盟自己也有类似的出口管制条例,甚至比中国的控制还严格。现在,欧盟指责中国的管制“不合理”,这无疑是双重标准的表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盟在稀土问题上的妥协已经不可避免。一方面,国内的汽车和风电企业压力越来越大,纷纷要求欧盟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另一方面,中国的管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国际社会也并未支持欧盟的立场。因此,欧盟大概率会接受中国的管制框架,优先解决许可证问题。毕竟,生产线停一天,损失就多一天。但欧盟可能会加大对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稀土产业的投资,同时向国内产业链注资。然而,技术的积累和产能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至少在未来十几年内,欧盟对中国稀土加工和技术的依赖度仍将超过七成。短期内,欧盟仍需要依赖中国;长期来看,这种依赖关系也难以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