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天台,一家机械企业自1958年成立以来,便以低调姿态深耕行业。谁曾想到,这家起初名不见经传的工厂,会在2018年立下惊人之志——到2058年百年诞辰时,实现千亿营收,打造“百年银轮、千亿银轮”的宏伟蓝图。这家企业,正是银轮股份。
如今,七年过去,银轮股份在“千亿之路”上已迈出坚实步伐。从2018年营收50亿元,到2024年突破12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6.8%,成绩斐然。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71.68亿元,同比增长16.5%;净利润4.41亿元,同比增长9.5%,增长势头不减。
银轮股份的成功,源于2017年的一次关键战略调整。当时,公司已是商用车热管理领域的领军者,国内商用车EGR冷却器市场约30%的份额被其占据,卡特彼勒、潍柴动力等巨头均为其合作伙伴。然而,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崛起,银轮股份并未固步自封,而是果断跳出舒适区,将发展重心转向新能源乘用车热管理领域。
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比传统商用车更复杂,单车价值量也更高,这对银轮股份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凭借几十年积累的热交换技术,以及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公司成功攻克“高效散热+轻量化”的行业难题,技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技术突破带来客户认可。2020年3月,银轮股份拿下特斯拉订单,为其供应换热模块。随后,宝马、一汽、比亚迪等国内外车企也纷纷加入客户名单。订单增加推动收入增长,2020-2024年,公司乘用车热管理业务营收从13.58亿元攀升至70.9亿元,成为营收增长的主力军。
然而,实现千亿目标并非易事。以2024年127亿元营收为基准,到2058年仍有873亿元的缺口,年均复合增速需达6.3%。若按此前16.8%的增速计算,千亿目标可提前实现,但现实充满挑战。
银轮股份副总经理刘浩坦言,公司第一曲线(商用车)、第二曲线(乘用车)的规模天花板预计在300-500亿,仅靠现有主业难以触及千亿目标。行业竞争加剧,三花智控等对手凭借更深海外布局抢占市场份额,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达45%,远超银轮股份的26%。
下游整车厂降价促销,将成本压力向上游传导,导致银轮股份产品平均价格下滑,毛利率从2020年的23.92%降至2024年的20.12%。尽管公司通过优化费用率将2024年净利率提升至7.04%,但费用优化空间有限,压缩难度越来越大。
面对挑战,银轮股份并未坐以待毙,而是主动拓展新领域。公司拆解汽车热管理的“技术基因”,将其注入数据中心液冷系统与人形机器人两大新赛道。
在数据中心液冷领域,AI算力爆发使服务器“怕热”问题凸显,液冷成为刚需。银轮股份将汽车热管理中的“防漏液、高适配、强稳定”技术应用于数据中心,2024年8月拿下108套BTB算力中心液冷散热系统订单,12月又新增193套订单,覆盖三家头部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全年累计订单可解决超过500兆瓦算力的高效热管理,相当于10万台高端AI服务器的散热需求,成功迈入批量交付阶段。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银轮股份2024年8月成立AI数智产品部,专注机器人和具身智能产品研发,最终确定旋转关节模组、线性关节模组、灵巧手关节模组及热管理产品四大单品。这些部件是人形机器人“手脚”与“关节”的关键,目前国产化率较低。为突破技术壁垒,公司2025年6月联合伟创电气、科达利和开普勒机器人成立合资公司,加速业务发展。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已拥有10项专利。
新战线的努力已转化为业绩增量。2025年上半年,包含数据中心液冷与人形机器人的数字能源业务营收达6.9亿元,同比增速58.9%,占总营收比重从2024年同期的7%提升至10%。
银轮股份的千亿之路充满挑战,但每一步扎实脚印都将成为“千亿银轮”的有力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