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宣布对稀土及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时,全球产业链的神经瞬间被牵动。德国媒体率先发声,直言“欧洲高端制造业面临断裂风险”,而这场由稀土引发的震荡,正以远超预期的速度向全球蔓延。从F-35战斗机到ASML光刻机,从新能源汽车到日常家电,看似普通的稀土元素,如今已成为左右全球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统治力,远超外界想象。全球70%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中重稀土的占比更高达90%。这种压倒性优势,让任何试图绕开中国的尝试都显得徒劳。美国引以为傲的F-35战斗机,每架需要400多公斤稀土;ASML的顶级光刻机,离开中国稀土便沦为空壳。德国汽车协会的坦言更直白:连原材料供应环节都已“跳针”,欧洲本就稀少的冶炼厂,在环保、劳动力、技术三重枷锁下,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自给。
这场管制的影响,早已突破高科技行业的边界。4-5月,欧洲氧化镝价格暴涨两倍,铽价格突破3000美元/公斤,冷门金属的“逆袭”背后,是中国对稀土出口规则的重新定义。从原材料到技术输出,从0.1%的占比红线到直接产品规则,中国正将过去美方在科技战中常用的“长臂管辖”手段,转化为自己的规则武器。这种转变,让全球产业链不得不重新审视:谁掌握了规则制定权,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德国的焦虑,是欧洲制造业困境的缩影。作为欧洲制造的“门面”,德国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对稀土的依赖已深入骨髓。从高端磁材到动力电池,甚至小小马达都离不开稀土。汽车行业协会的警告更显紧迫:产能和交付节奏已因稀土供应问题出现卡壳。而欧洲提出的“2028年本土加工40%稀土”目标,在设备、工艺、环保标准的重重障碍下,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景。五年计划推五年,时间窗口的流逝,远比资金投入更难以弥补。
中国的策略,远非简单的“反制”或“报复”。通过设定透明规则,中国将稀土出口管制转化为一场“规则游戏”:只要按程序申请,民用、医疗、紧急用途均可获得豁免,甚至为欧洲开辟绿色通道。这种“反客为主”的打法,既避免了直接封杀的激烈对抗,又将规则制定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商务部在全球场合的反复强调,更凸显了中国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掌舵”的角色转变。
全球产业链的未来,正因稀土而重塑。资源储备和产能的竞争已成过去式,话语权和规则输出才是下一阶段的关键。中国通过可控链路构建的“安全港”,正在吸引那些愿意遵循规则的参与者。而西方国家的迟缓反应,暴露了其将中国视为“全球工厂”的惯性思维。当规则摆上桌面,适应者生存,抗拒者边缘化,主动权已悄然易手。
这场由稀土引发的产业链变革,正以最直接的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从手机到电饭锅,从新能源汽车到航空航天,稀土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全球产业链因稀土规则调整而重新洗牌时,普通人或许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这场大国博弈的参与者。是跟随中国的新规则,还是押注于遥不可及的“脱钩”幻想?答案或许已藏在每一个依赖稀土的产业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