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七部门近日发布《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未来两年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的目标,并强调通过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效益企稳回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石化化工行业承担着稳定工业运行、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关键作用,但当前面临基础原料竞争加剧、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内外需求增速放缓等多重挑战。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14.9%,增速较工业平均水平高出0.8个百分点,炼油、乙烯等20余类基础化学品产能稳居全球首位。然而,行业投资质效偏低、同质化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郑宝山指出,必须通过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提升产业链价值,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强化对集成电路、新能源、医疗装备等战略领域的材料保障能力。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突破瓶颈的核心路径。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通过建设5G全覆盖智能炼厂,构建起覆盖生产优化、设备管控、安全监测的智能体系。2024年,该公司基于15亿条全域数据研发的常减压大模型投入应用,在生产操作辅助、能耗优化等场景实现端到端准确率超85%,问答准确率达90%。此类创新实践正在全国推广,《方案》明确要求开展行业数字化转型诊断评估,培育标杆工厂与典型应用场景。
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亟待破解。尽管我国化工产业规模领先,但普通产品盈利能力薄弱,精细化、特种材料仍依赖进口。《方案》提出重点突破电子化学品、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等关键领域,推动农药、催化剂、高端试剂等产品升级。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计划明年投产高端聚烯烃装置,将化工品年产量提升至180万吨,同时依托区位优势拓展东盟市场。炼油化工和新材料分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使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显著提升,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成效显著。
新兴领域需求正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其发展高度依赖聚醚醚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特种材料。在新能源领域,锂电池隔膜市场需求激增,中国石油华南化工销售公司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攻克技术难题,使聚丙烯隔膜料批次稳定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今年前8个月销量增长超6倍。行业正加速拓展低空经济、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新赛道,通过定制化、功能化产品服务满足差异化需求。
市场空间拓展方面,《方案》强调深化产需对接,推动合成树脂、涂料企业与建筑、汽车行业建立长期合作,同时围绕新能源电池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新兴应用领域强化布局。专家分析,随着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产业快速发展,高性能化工材料需求将持续释放,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动能。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首席专家许普表示,通过智能化改造降低炼油装置能耗、延伸乙烯产业链,企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