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内,自动化生产线正以高效节奏运转,一批商用储能电池完成组装后即将发往海外。这座工厂自投产以来产能持续攀升,现已成为特斯拉全球储能产品出口的核心基地,不仅带动了本地储能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更成为上海外贸增长的新引擎。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在特斯拉储能工厂的带动下,上海锂电池出口额达321.5亿元,同比增长20.7%。
特斯拉的快速扩张是上海外贸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4%,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1.3%。分季度看,出口规模呈现逐季攀升态势,三个季度分别实现4621.7亿元、4900.3亿元和5265.2亿元的出口额,增速分别为12.6%、9.7%和11.7%。在出口产品中,“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表现突出,前三季度出口额达1121.7亿元,同比增长6.3%,继续保持超千亿元的出口规模。其中,上汽集团加大混动汽车出口力度,推动上海市混动汽车出口额达196.1亿元,同比增长2.1倍。
在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国际汽车码头,一幅繁忙的出口景象正在上演。超过十万平方米的场区内,各色汽车整齐排列,平板拖车源源不断将车辆运入码头。远处,数百辆国产汽车从内贸船上驶下,而三艘大型汽车滚装船则静静停靠在江边,数千辆汽车正有序装入船舱,准备发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码头工作人员介绍,这里24小时不间断作业,平均每天有4000辆国产汽车从这里启程,驶向世界各地。
“五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初具规模的汽车滚装码头。”上海海关所属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查验九科科长陈佳回忆道。作为负责外港海通码头进出口汽车查检监管的工作人员,他深刻感受到五年来出口市场的巨大变化。不仅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出口汽车的“含绿量”也越来越高,同时出口流程更加高效、成本更低、自主性更强。
陈佳提到,几年前海通码头就面临堆场空间不足的问题。2022年,码头汽车出口首次突破百万辆,叠加车辆集中到港和滚装船运力紧张,堆场紧缺问题愈发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2023年底国内首座全封闭自动化立体车库投入使用,可容纳6160辆商品车,单车占地仅2.37平方米,堆存面积不足传统场地的六分之一。外港海关通过智能设备和远程监管实现全流程管控,大幅缩短了通关时间。
“更省”则体现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陈佳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选择“江海联运”模式。与传统的板车运输相比,内贸船装载量大、能保证按时运抵,还能降低质损率。今年7月,这一模式首次拓展至长江上游港口,企业测算每台车可节省综合成本约1500元。
“现在码头上国产汽车滚装船越来越多,中国自主品牌从‘借船出海’迈向‘造船出海’。”陈佳介绍,以上汽集团为例,目前其拥有39艘滚装船的自营船队,其中今年5月投运的一艘9500车位滚装轮刷新了全球最大装载量纪录。上海海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十四五”以来外港海通码头累计出口国产汽车超532万辆,出口量年均增速达10.6%,新能源汽车占比从34%提升至59%。
与此同时,上海绿色航运装备出口表现亮眼,其中液货船出口额达206.3亿元,同比增长82.7%。综合来看,包括储能、混动汽车、绿色航运装备在内的绿色产品合计贡献出口增量159.9亿元,成为上海外贸增长的新动能。
上海港的繁忙景象进一步印证了外贸的蓬勃发展。今年1-9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超4100万标准箱。9月19日,上海港单昼夜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7万标准箱,达到17.23万标准箱,再次刷新历史纪录。码头的日夜运转,不仅彰显了上海港作为全球航运枢纽的综合实力,也见证了上海外贸进出口的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