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某老旧社区,张伟夫妇正站在经营了十二年的小店门口,望着对面新开的连锁便利店发愁。十年前,这家40平方米的小店是周边居民采购日用品的首选地,如今却因三家连锁便利店和两家大型超市的入驻,客流量锐减。"价格比不过,服务也比不过,连香烟销量都下滑了30%。"张伟的感慨,折射出全国数百万社区夫妻店面临的生存困境。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24年全国便利店新增门店9570家,总数突破32万家,其中三四线城市门店数同比增长19%,远超一线城市的4.2%。罗森、7-11等品牌在完成城市布局后,正将触角伸向县城乡镇。更值得关注的是,罗森推出的"小站计划"通过收编现有夫妻店实现快速扩张——加盟商可获得100%毛利分成,但需接受5%的供应链加价。这种"翻牌模式"虽为资本带来收益,却让传统夫妻店主失去了经营自主权。
面对困境,部分夫妻店开始探索转型之路。北京西五环的张富将店面从60平方米扩展至100平方米,新增生鲜、熟食等品类。"现在光卖饮料零食留不住人,必须提供一站式采购。"这种"便利店超市化"的趋势得到专家认可——上海灵兽研究机构指出,家庭消费回归正推动零售业从"时间便利"向"功能便利"转型。
多元化服务成为另一突破口。成都刘师傅在60平方米的店内增设复印打印区,每月额外收入3000余元;杭州钟女士则开辟家乡特产区,销售连锁便利店没有的湖南辣椒酱、腊肉,这些差异化商品成为店铺招牌。武汉李燕夫妇通过代收快递、组织社区团购等方式,巩固了与邻里的情感纽带,在连锁便利店包围中保持稳定客源。
新零售平台的出现为夫妻店提供了新选择。北京南三环的张勇加入中商惠民后,不仅获得更低的进货价格,还享受到供应链支持。"虽然要交加盟费,但不用自己跑批发市场,省心又省钱。"这种合作模式正在被更多店主接受。
数据显示,中国现存近700万家小店(含夫妻店),贡献了零售渠道40%的出货量。其中30%位于乡镇农村,46%分布在三线及县级市。这些区域因人口密度和消费能力限制,连锁便利店布局稀疏,为夫妻店保留了生存空间。广州"阿珍小铺"凭借老板娘自制的腌制小菜成为社区"网红",吸引年轻人专程购买,印证了特色经营的潜力。
连锁便利店自身也面临挑战。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行业单店单日营收降至4634元,客流和客单价双双下滑。为应对压力,连锁品牌正加强鲜食销售、发展会员经济、布局即时零售。这种行业调整为夫妻店提供了转型窗口——罗森小站等"翻牌"模式尝试将社区情感与现代管理结合,虽处探索阶段,却代表了一种可能的共生路径。
北京经营20年的刘大爷道出了夫妻店的核心价值:"真心对待顾客,总有人愿意来。"这种基于熟人关系的社区纽带,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中显得尤为珍贵。对于从业者而言,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在标准化与差异化间找到平衡,或许是突破困境的关键;对于消费者来说,夫妻店的存在则丰富了社区生活体验,提供了更有温度的消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