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师生近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百城万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数据分析与产业观察,探索企业在转型期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挑战。此次调研覆盖全国多个省市,涉及制造业、农业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师生们以财经视角记录中国经济脉动,为教学科研提供鲜活案例。
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金融学院博士生李菲阳跟随导师团队调研酒类包装产业集群。这座常住人口超百万的县城,因涵盖玻璃瓶生产、喷涂装饰、商标印制等全链条业务,被誉为“中国酒类包装之都”。李菲阳发现,随着白酒市场需求萎缩,当地企业正加速向化妆品包装、海外出口等领域转型。“财务报表反映的是历史数据,但企业负责人对市场的预判能揭示未来趋势。”她通过与财务负责人、生产线工人交流,结合营收、融资等数据,分析县域经济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实现稳就业——该行业约10万从业者均为本地居民,这种模式具备在其他县域推广的潜力。
创新发展学院硕士生王秋宇的调研聚焦“AI+农业”在江苏海安的实践。他走访了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鑫缘茧丝绸集团等企业,发现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升级焕发新机。例如,鑫缘集团构建“统一供种、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的标准化体系,将蚕养殖部分环节交由村民完成,既降低企业成本,又带动地方经济。王秋宇团队还尝试搭建科技企业与农业公司的对话平台,推动智能装备研究院的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然而,“订单驱动”的现实困境浮现:农业场景中技术使用成本偏高,企业缺乏研发动力。为此,学校与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产教融合基地,试图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如希的调研则指向科技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在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之际,她前往甘肃酒泉的中国北山实验室,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如何融入重大科技工程。该实验室致力于解决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问题,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王驹团队历时30年,在北山地区钻探100余口深井,寻找适合永久封存废物的地质结构。“我们要找一块大石头,挖一个大坑,彻底解决高放废物安全难题。”王驹的话让李如希深受触动。她还关注到,实验室年轻技术人员需通过社区宣讲、科普活动等方式,争取公众对项目的信任。目前,调研团队正与实验室合作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李如希计划将北山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让更多学生了解这段坚守故事。
据介绍,中央财经大学自2021年起通过“财经人·济世路”项目,在全国建立84个乡村振兴服务站。今年新增的“百城万企”调研,以中国经济社会变革为主线,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现代化的实践。副校长李涛表示,调研成果将以论文、案例报告、数据库等形式反哺教学科研,推动财经领域原创性理论研究。下一步,学校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建立更多产教融合基地,深化校企合作。
从县域产业转型到科技工程创新,从传统制造升级到“AI+农业”融合,中财大师生用脚步丈量中国经济,以数据解析发展密码。这场跨越百城的调研,不仅为学术研究注入活力,更让青年学子在真实场景中理解“财经报国”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