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贸易面临多重挑战、市场格局加速重构之际,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以一场创新与变革的盛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外贸的韧性。本届展会分三期举办,7.46万个展位、超3.2万家参展企业规模均创历史新高。这场持续69年的“中国第一展”,不仅延续了往日的热度,更通过技术突破、市场深耕和全球布局,为全球贸易注入确定性。
广交会首期以“先进制造”为主题,AI家电、外骨骼装备、智能艾灸机器人等硬科技产品密集登场。与以往“展示为主”不同,这些产品已成为拉动订单的核心力量。海尔推出接入大模型的AI冰箱,能根据食材状态自动调整储存模式;越疆的按摩机器人通过仿生算法实现精准穴位按压;凌度清洗机器人可跨越20厘米障碍完成清洁任务。多家企业现场收获高意向订单,部分产品直接成交。这背后,是中国企业从代工生产向技术输出的转型,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重构全球竞争力。
市场策略的转变同样显著。参展企业不再依赖低价竞争,而是通过定制化服务构建长期信任。河南康拜恩针对非洲高温环境设计大冷凝器冰箱,解决当地制冷效率难题;隆鑫机车推出适配非洲基建需求的燃油三轮车,兼顾载重与耐用性;合塑实业在加纳推广的东风Z9皮卡,通过本地化仓储和验厂邀约,与当地经销商建立深度合作。这些案例表明,中国企业正从“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以精准适配赢得市场。
本届广交会首次设立“外贸优品拓内销”专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参展企业依托“同线同标同质”标准,将出口产品引入国内市场,形成内外循环互补。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购商数量持续增长,巴西、中东、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成为订单增长主力。这反映出中国外贸格局的立体化升级——既通过国内市场消化产能,又借助新兴市场拓展全球网络,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布局”的跨越。
广交会的火爆,不仅体现在展位数量和人流密度,更在于中国供应链的全面升级。从技术驱动的产品创新,到需求导向的市场深耕,再到内外联动的全球布局,中国外贸正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展会,已成为观察中国制造转型的窗口——当科技赋能、精准适配与全球视野相结合,中国外贸正在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