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上海财大校长刘元春:中国大转型进行时 创新驱动十二启示助力新增长

   时间:2025-10-19 15:25:29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就中国当前经济转型发表重要观点。他指出,中国正处于重大转型期,创新驱动的发展框架已初步建立,若房地产市场能够稳定触底,将意味着新一轮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的全面启动。

刘元春特别提到,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莫基尔、阿吉翁和豪伊特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其核心在于揭示了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中国当前的经济转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回顾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增长,刘元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1977年至2008年是高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达11.3%;2008年至今是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阶段,年均增速降至5.4%。他认为,这一过程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推动了产业体系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但转型尚未完成,目前正处于关键阶段。

基于诺贝尔奖理论与中国实践,刘元春提出了十二点启示。他强调,文化因素应纳入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体系,知识积累需从操作性知识向科学性知识升级,基础研究是持续创新的核心。同时,要警惕“盖提尔悖论”,即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并非知识的充分条件。

在推动创新方面,刘元春认为需要促进学者与工匠、科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构建思想市场和全球思想竞争体系。他指出,知识分子的躺平、思想创新的停滞以及伪知识的泛滥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必须培育两种企业家:大科学家和“文化企业家”,价值观塑造与新技术创新同样重要。

关于企业发展,刘元春认为竞争与创新将催生大量超级企业,但关键在于避免企业大型化过程中形成科层化的官僚体系。他强调,创新是各类企业家的灵魂,必须构建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繁荣必须以“创新性破坏”为基础,既要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竞争环境,也要建立有利于失败者出清的退出机制。

针对中国快速迭代升级的特点,刘元春提出,在分享创新收益的同时,需更大程度构建分摊创新成本的社会体系。他指出,倒U型的竞争与创新关系要求平衡“阿罗效应”与“阿吉翁效应”,适合中国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的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模式,而非完全垄断或完全竞争。当前通过反内卷运动打造适宜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模式至关重要。

在基础研发方面,刘元春认为提升不仅依靠新型举国体系的战略深化,更源于自由学术氛围的营造和知识内驱模式的价值体系构造。最后,他强调必须重视创新的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避免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焦虑症,防止陷入“卢德主义”的困境。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